饿
怀古
忧民
亲情
政治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的《因甫移宰晋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期待。诗人从个人经历出发,描述了五年间在毗陵的生活,饱受雨水和饥饿之苦,以此引出对古代圣明君主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缺乏有效解决民生问题措施的感慨。诗人提出,理想的治理者应当具备节俭、爱护民众的品质,能够成为官员的楷模。然而,他也意识到,即使有这样的贤人,由于官职范围有限,可能难以全面实施其政策,惠及广大民众。诗中提到的“子”指的是即将赴任晋陵的官员,诗人对其抱有厚望,希望他能以仁爱之心治理地方,改善百姓生活。诗的最后部分,诗人以“屠牛刀不贵于割鸡”为喻,强调大才应用于大处,而非局限于小事。同时,诗人通过“思君苦道远,莞尔寄此词”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即将赴任的祝福与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刘敞

1702首
刘敞(1019—1068)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