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椿
便
广
便
退
使
哲理
励志
心灵修悟

赏析

这首诗是由唐代的佛教高僧法藏所作,体现了深厚的禅宗思想。全诗围绕“心”与“境”的关系,以及对修行过程中应有的警觉和理解。开篇即指出古人重义轻物,曲高和寡的人难以识音,今之志士亦然,言语行动皆难寻其踪迹。世上人们走的歧路多崎岖,但平坦大道却不愿意收敛脚步,反而要登山访林寻找。接下来描写穷子远离父母、贫女无价宝卖与他人,皆是心中无相,无常之境界,不被世间干扰。运用灵光随高低自如,但又不 属于浮沉。诗中的“无相”、“无心”,指的是禅宗中超越对立的境界和心态。诗中还提到识取如今明觅人,终朝莫慢别求的,劝学者勤勉,不必为师。这部分强调了自我修行的重要性,不必攀附于外在的权威。“了空无相即法师”表达了对禅宗空性的理解,而不用绫罗作幡,则是对形式和仪式的超越。诗中还提到“大人幽邃不思议”,显示了对深奥难以言说的道理的敬畏。后续部分则是关于取境界、妄情生等,强调了当下无情计,心如水面本地平。这一段落又一次体现了禅宗中超越世间对立和执着的心态。随后的“应大躯,应小躯”等,则是对修行者应有的灵活和适应性,无论形象大小,都能运用如意珠般自在。接着,“被毛戴角形虽异,能应之心体不殊”强调了即便万像皆同一真理。最后,诗中通过“应耳时,若幽谷”、“应意时,绝分别”等句,再次突显了禅宗修行中的即时即地,无分别的境界。透过山河石壁间,要常照见寂灭的真理,终朝照烛无形对。整首诗通过多个层面展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超越世间的对立和形式,直接体验心性,达到即时即地,无分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