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遇
乐
·
饯
灶
裂
竹
声
中
,
又
逢
汉
腊
,
喧
传
寤
祭
。
桦
烛
两
行
,
椒
浆
一
斝
,
浅
醉
神
应
善
。
凭
虚
驰
骤
,
云
车
风
马
,
说
上
九
天
言
事
。
奏
迎
送
,
短
长
弦
曲
,
余
音
绕
梁
飞
起
。
此
风
溯
自
,
黄
羊
托
始
,
俗
尚
沿
今
犹
尔
。
荔
捻
粉
团
,
脯
融
豆
乳
,
表
敬
随
人
意
。
吉
蠲
致
祷
,
也
都
不
是
,
浪
学
王
孙
私
媚
。
但
只
愿
,
乞
来
利
市
,
普
分
余
惠
。
节日
写物
佳节
秋节
祭祀
民俗
送别
赞美
怀古
情感
赏析
这首词以"裂竹声中,又逢汉腊"开篇,描绘了岁末时节,祭祀灶神的热闹场景。"桦烛两行,椒浆一斝"形象地展现了祭祀仪式中的细节,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气氛。接下来,词人通过"凭虚驰骤,云车风马"的想象,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愿,希望神明能传达人间的话语。"奏迎送,短长弦曲"描述了祭祀音乐的悠扬,余音缭绕,增添了神秘感。词人追溯这一习俗的起源,从黄羊祭祀开始,直到今日依然沿袭。"荔捻粉团,脯融豆乳"则展示了人们以美食敬神的虔诚,表达对灶神的敬意。"吉蠲致祷",词人强调祭祀的庄重与诚意,认为并非单纯模仿古人,而是真心诚意地祈求福祉。最后,词人表达了最朴素的愿望,希望灶神能带来好运和恩惠,惠及大众。整体来看,这首《永遇乐·饯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代末年至现代初年的祭灶风俗,情感真挚,富有民俗色彩。
猜您喜欢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拟古赠友人别
明·刘崧
上山采兰苕,下山采杜蘅。采之何所为,将以遗远行。君行日以远,欢会日以浅。乡心一千里,日逐车轮转。石林夏气清,憩马到江干。杂佩粲琼玖,长祛峨弁冠。驱驰道旁子,赪颜触烦热。永.....
题赵魏公幼舆丘壑图二首(其二)
元·宇文公谅
小斋松雪对青山,波上閒鸥自往还。文采风流今不见,空馀粉墨落人间。
摸鱼儿(其一)中秋旅寓,寂寥寡欢,对月抒怀,爰成斯制
清末近现代初·李炳灵
算悠悠、离家岁月,转眴蟾圆五度。良辰又屈中秋节,喜见冰轮缟素。愁欲诉。听笑语喁喁,是人家儿女,秋心如许。对半榻孤灯,今夕何夕,乱蛩鸣断础。帘低户。吟到坡仙水调,琼楼玉宇何.....
闻仲节至以去年倡酬韵作诗迎之
明·朱升
中溽飞真洒,空令访隐居。来期数日近,别憾一年余。联句星源夜,持觞岩镇墟。清欢成昨梦,尘土上衣裾。我抱穷民叹,公知宰物私。著书瞻乃祖,宜室庆佳儿。应有新来句,能消客里悲。炎.....
菩萨蛮(其二)苏堤芙蓉
宋·高观国
红云半压秋波碧。艳妆泣露娇啼色。佳梦入仙城。风流石曼卿。宫袍呼醉醒。休卷西风锦。明日粉香残。六朝烟水寒。
吕洞宾生日
宋·林希逸
瓣香知敬自童儿,梦得先生笔一枝。老愧乏才疑索去,少曾耽句岂能奇。犹传薜荔图中像,那见榴皮壁上诗。此日殷勤加额拜,人间说是降生时。
玲珑四犯·咏墨纱灯
清·李符
谁擘珊瑚,嵌几幅蝉纱,向玳梁挂。淡墨轻匀,笼住烛花红射。黯黯片镜无光,偏照出、粉妆姚冶。似朦胧、蟾彩凝烟,真有药娥飞下。更看面面花枝好,讶双蕖、乱开春夜。依稀四角悬针字,.....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