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
罗
自
学
山
僧
断
鬼
魔
,
何
曾
惯
念
阿
弥
陀
。
真
如
般
若
头
头
是
,
更
喜
波
罗
密
法
多
。
励志
哲理
宗教
佛法
赏析
这首诗《波罗》由明代诗人云名山所作,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禅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首句“自学山僧断鬼魔”,开篇即以“山僧”为引,暗示了诗人与佛教的深厚渊源。这里的“断鬼魔”并非指驱除鬼怪,而是借以比喻去除内心的杂念和欲望,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解脱。诗人自述通过学习山中高僧的教诲,逐渐斩断了那些扰乱心性的邪念,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次句“何曾惯念阿弥陀”,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传统佛教信仰的思考。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诗人却说从未习惯于念诵阿弥陀佛名号,这表明他对佛教的理解已超越了表面的仪式和教条,深入到了更本质的层面。这里或许暗含着对传统信仰模式的反思,以及对个人内心修行的重视。后两句“真如般若头头是,更喜波罗密法多”,则将诗人的思想境界推向了更高的层次。真如般若,指的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真理和智慧的最高境界,意味着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性,而智慧则是通达这一真理的关键。诗人认为,无论何时何地,这种真理和智慧都是存在的,无处不在。同时,他对于波罗密法(即达到涅槃的途径)的欢喜之情,表达了对佛法实践的热爱和追求。波罗密法包含了戒、定、慧三学,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诗人对其的“多喜”不仅体现了其对佛法的深入理解,也反映了其在修行道路上的坚定与喜悦。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佛教修行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生活态度。它不仅仅是对佛教教义的诠释,更是诗人个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哲理性和启发性。
猜您喜欢
集字联
清·何绍基
指麾文府才思盛;冠冕人伦道德尊。
颂古四十首(其三)
宋·释守珣
涅槃一路同来往,寸步宁亏达本乡。鹙子黠儿轻借便,由如哑子吃生姜。月上女,太无良,不涂红粉自风光。金锁玄关留不住,百尺竿头信脚行。
《列子》引逸诗
先秦·无名氏
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
偈八首(其二)
宋·释明辩
诤五眼,涌金春色晚。得五力,吹落碧桃华。唯證乃知难可测。
新春养心殿
清·爱新觉罗·弘历
苍龙转玉斗,紫禁訚青阳。金戺蓂叶舒,绮殿梅英芳。奉时钦体仁,祈岁颙屡祥。开年百务简,惕夕一心强。好恶戒已私,诗书挹古香。畴咨伫有翼,敕命励无疆。
玄珠歌(其十二)
唐·张果
玄珠振动被魔群,照著生门白黑分。向里修持坚固后,道成方识九霄君。
集字联
清·何绍基
与其过纵何如谨;到得能成自会明。
季平为书“澹定村”三大字、并书赠“马来西极、龙卧南阳”二语为楹帖赋谢(其二)
清·丘逢甲
下笔真成千丈强,更将龙卧许南阳。何当窥井重炎火,天马西来汉道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