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至
日
翊
文
携
两
小
娃
过
镜
园
赏
荔
酌
在
藻
轩
得
十
四
盐
荔
林
红
若
焰
,
莫
助
火
云
炎
。
岁
觉
一
阴
长
,
人
逢
二
妙
兼
。
腰
纤
摇
弱
柳
,
歌
细
逗
疏
帘
。
何
物
能
消
暑
,
盘
中
绛
雪
甜
。
写景
夏日
水果咏物
季节节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荔枝园中的景象与氛围,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意象和生活情趣。首先,“荔林红若焰”,以“红若焰”形容荔枝林的红艳,如同火焰般热烈,形象地展现了荔枝成熟时的鲜艳色彩,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接着,“莫助火云炎”,通过“火云”这一意象,进一步强调了夏日的炎热,而“莫助”二字则表达了诗人对荔枝的赞美,认为荔枝不仅美丽,还能为炎热的夏日带来一丝清凉。“岁觉一阴长,人逢二妙兼”,这两句从时间和人物角度展开,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人物的相遇,其中“一阴长”可能暗指夏至之后,白昼渐短,阴凉逐渐增多;“二妙兼”则可能是对两位小孩的赞美,他们与夏日的美好相遇,为炎热的季节增添了几分乐趣和生机。“腰纤摇弱柳,歌细逗疏帘”,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两位小孩的身姿比作轻柔摇曳的柳条,歌声则仿佛穿透了稀疏的窗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在荔枝园中欢笑嬉戏的情景。最后,“何物能消暑,盘中绛雪甜”,诗人提出疑问,询问什么能够消解夏日的酷热,答案却在盘中的荔枝之中——“绛雪甜”。这里不仅赞美了荔枝的美味,也巧妙地回应了诗的开头,形成了首尾呼应,使得整首诗结构完整,情感饱满。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夏日荔枝园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生活之趣,同时也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猜您喜欢
益公道人相见信安道温陵旧游出示近诗因次其韵(其一)
宋·朱熹
别来几度见归鸿,岁月悠悠一梦中。莫道相望湖海阔,争知千里不同风。
临清柳枝词三首(其三)
明·董谷
行行檐树碧阴森,绿户朱帘粉堵深。睡起日高无一事,紫囊惟费买花金。
望秦川/南歌子(其三)
宋·程垓
翠黛随妆浅,铢衣称体香。好风偏与十分凉。却扇含情独自、绕池塘。碧藕丝丝嫩,红榴叶叶双。牵丝摘叶为谁忙。情到厌厌拼醉、又何妨。
宫词一百首(其九十四)
唐·王建
画作天河刻作牛,玉梭金镊采桥头。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
夏日寒山寺旭公房竹下迟王生不来与刘生饮
明·张元凯
野寺昼寂寥,独鹤当门屏。阴阴古墙下,一片绿云冷。夕照上高檐,空翠落潭影。如何炎隆时,有此清凉境。入林无所事,匡床据高枕。不见子猷来,便与公荣饮。远抱托长风,孤怀自耿耿。心.....
戏和文潜谢穆父松扇
宋·黄庭坚
猩毛束笔鱼网纸,松柎织扇清相似。动摇怀袖风雨来,想见僧前落松子。张侯哦诗松韵寒,六月火云蒸肉山。持赠小君聊一笑,不须射雉彀黄间。
和同舍夏日四诗(其三)晨夜
宋·程俱
夜气接平旦,微凉生太虚。庭槐秋影动,檐月晓光馀。执热宁无间,探汤固有初。斯须衔烛转,汗渍羽陵书。
夏日村居次焦山郭次甫韵
明·梁可澜
万里天光海气凉,阑干十二海天长。粟舂铁树飞泉响,酒压金茎玉露香。柳岸客过桃叶渡,柴门人指杏花乡。阴阴绿树江村晚,倦鸟归来带夕阳。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