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云
浦
出
塞
觐
亲
(
其
一
)
每
至
黄
花
节
,
频
伤
出
塞
軿
。
况
当
新
抱
恨
,
不
比
旧
趋
庭
。
桐
杖
扶
边
月
,
风
林
惨
客
星
。
乳
鸦
哀
苦
韵
,
忍
畏
老
亲
听
。
离别
送别
亲情
边塞
节气和秋节
情感
思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儿子在黄花节之际,远赴边塞探望年迈父母的情景,充满了对亲情的深切关怀与对离别之苦的感慨。首联“每至黄花节,频伤出塞軿”,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背景——黄花节,一个象征着秋意渐浓、万物凋零的时节,同时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然而,此时主人公却不得不离开家人,踏上前往边塞的旅程,心中满是不舍和伤感。颔联“况当新抱恨,不比旧趋庭”,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他不仅因为即将与父母分离而感到遗憾,还因为新近失去了某个重要的家庭成员(“新抱”可能指新娶的妻子或去世的亲人),使得这次离别更加沉重。同时,与过去在家中(“趋庭”)的时光相比,这次的离别显得更为不同寻常。颈联“桐杖扶边月,风林惨客星”,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了主人公离别时的场景。他手持着象征着年迈和孤独的桐木拐杖,踏上了通往边塞的道路。边月、风林、客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主人公在离别之际的孤独与无助。尾联“乳鸦哀苦韵,忍畏老亲听”,以哀鸣的乳鸦之声作为收尾,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他不忍心让年迈的双亲听到自己离去时的哀愁,这既是对父母深沉的爱,也是对自身情感的克制与牺牲。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离别之痛与亲情之重,感人至深。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
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唐·赵嘏
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己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唐·张说
离亭拂御沟,别曲舞船楼。诏饯朝廷牧,符分海县忧。股肱还入郡,父母更临州。扇逐仁风传,车随霖雨流。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预待群方最,三公不远求。
鹦鹉曲·忆难鸣山旧游
元·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