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
中
四
月
上
浣
避
难
将
赴
闽
省
作
人
生
所
难
堪
,
莫
如
离
别
语
。
况
当
乱
离
间
,
远
行
更
悲
楚
。
我
生
偏
不
辰
,
逢
天
方
殚
怒
。
寇
警
已
八
年
,
一
朝
竟
难
禦
。
兵
燹
遍
乡
闾
,
何
地
称
乐
土
。
重
闱
向
我
言
,
汝
无
兄
弟
苦
。
走
避
宜
早
思
,
南
闽
尚
安
堵
。
适
彼
且
依
刘
,
莫
惜
寄
人
庑
。
休
惮
跋
涉
劳
,
余
其
早
送
汝
。
二
老
已
八
旬
,
扶
杖
形
伛
偻
。
吾
亲
亦
始
哀
,
家
计
艰
弥
补
。
乱
离
忽
远
行
,
各
自
动
悲
怃
。
愁
儿
年
齿
弱
,
忧
儿
道
途
阻
。
一
一
代
踌
躇
,
片
时
萦
万
绪
。
家
贫
挐
眷
难
,
江
村
权
避
处
。
未
知
儿
行
后
,
一
家
更
何
所
。
言
及
增
酸
辛
,
吞
声
不
能
吐
。
呜
咽
前
致
辞
,
骨
肉
有
时
聚
。
长
吁
竟
出
门
,
出
门
泪
如
雨
。
离别
送别
战争
乱世
亲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庭在战乱时期,为了躲避灾难而被迫分离的痛苦场景。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悲痛。诗的开头便点明了人生的艰难和离别的痛苦,紧接着描述了在动乱时期远行的悲楚。诗人感叹自己生于不吉之年,遭遇天怒,国家遭受八年之久的侵扰,却难以抵挡。接着,诗人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乡间一片狼藉,何处能成为乐土。在这样的背景下,父母对即将离家的孩子充满了担忧和不舍,他们告诫孩子要尽早离开,前往较为安定的南方福建。诗中提到,孩子将前往投靠他人,父母虽然不舍,但仍鼓励孩子勇敢前行。诗人的两位长辈已经年迈,身体佝偻,家中经济状况也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成员不得不分离,各自踏上不同的命运之路。诗人特别提到了孩子的年龄和旅途的艰辛,以及父母内心的悲痛与忧虑。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团聚的渴望。在离别之际,家人之间充满了酸辛和悲伤,无法言语,只能通过泪水表达心中的情感。诗的结尾部分,诗人长叹一声,走出家门,泪水如雨般落下,形象地描绘了离别时的凄凉景象。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普通家庭的苦难和人性的光辉,展现了亲情的力量和对和平的渴望。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唐·张说
离亭拂御沟,别曲舞船楼。诏饯朝廷牧,符分海县忧。股肱还入郡,父母更临州。扇逐仁风传,车随霖雨流。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预待群方最,三公不远求。
送大巡吴公赴江西
明·尹台
银鞍骢马紫缨垂,赋别还同把玉卮。法从今朝辞日驭,使华若处驻霜麾。西江天净鱼龙水,南浦风凋鸟鹊枝。此去阳君随绣斧,应知白屋少颦眉。
荅寄元美
明·李攀龙
飞书苕水报王孙,杯厎黄河似酒浑。已让五湖相代长,敢临中岳自言尊。人无西子堪同载,客有如姬不负恩。萧索三馀回王气,风尘非复古夷门。
馀杭醉歌赠吴山人
唐·丁仙芝
晓幕红襟燕,春城白项乌。只来梁上语,不向府中趋。城头坎坎鼓声曙,满庭新种樱桃树。桃花昨夜撩乱开,当轩发色映楼台。十千兑得馀杭酒,二月春城长命杯。酒后留君待明月,还将明月送.....
赠薛播州诗(其二)
隋·杨素
两河定宝鼎,八水域神州。函关绝无路,京洛化为丘。漳滏尔连沼,泾渭余别流。生郊满戎马,涉路起风牛。班荆疑莫遇,赠缟竟无由。
送俞君实十首以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为韵(其一)
元·朱晞颜
病骥秋风里,盐车道路长。他年践霜雪,矫首看云骧。
送槃斋叶敬叔丈
宋·葛绍体
万里春风柳一堤,长条折与记分携。客行却入故乡去,禹洞龙丘认旧题。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