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王
莽
传
寄
廖
判
府
噫
吁
嚱
,
噫
嚱
一
曲
难
为
听
,
桑
麻
垄
亩
今
荆
榛
。
子
规
夜
诉
仓
庚
鸣
,
时
至
气
化
能
无
声
。
高
皇
神
武
百
世
业
,
安
汉
小
子
为
凭
陵
。
九
十
六
万
目
可
掩
,
奈
何
从
臾
皆
群
臣
。
臣
乎
臣
乎
胡
乃
尔
,
富
汝
贵
汝
庸
何
生
。
炎
精
白
昼
欲
晦
蚀
,
日
角
眉
目
尤
精
神
。
古
来
权
柄
不
早
去
,
止
为
鱼
肉
涂
生
灵
。
生
灵
涂
炭
自
兹
始
,
古
往
今
来
祇
如
此
。
重
华
一
去
何
时
还
,
志
士
幽
人
泪
如
雨
。
怀古
抒情
历史
哲理
志士情怀
咏史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蔡沈的《读王莽传寄廖判府》,通过对王莽篡位后的社会变迁和权臣当道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贤明君主的期盼。首句“噫吁嚱”以惊叹起笔,引出对乱世的悲叹。接着描述了田地荒芜、民生凋敝的景象,用“桑麻垄亩今荆榛”形象地展现了社会的动荡。诗人批评王莽篡位后,权臣嚣张,“高皇神武”与“安汉小子”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朝政的腐败。“九十六万目可掩”暗指王莽的暴政难以遮盖其罪行,而群臣的盲目顺从更令人痛心。“炎精白昼欲晦蚀”比喻权臣当道使光明被遮蔽,日月无光。诗人警告,如果权柄不早去除,将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用“生灵涂炭”形容其惨状。最后,诗人借“重华一去何时还”表达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希望像古代贤君舜帝那样回归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志士幽人的同情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左传》引周谚
先秦·无名氏
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