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
离别
战争
抒情
思乡
情感

译文

背柴的老翁要去北方州,北望故乡心中充满忧愁。
他自言有三个儿子,已有两人在黄沙战场上亡故。
现在的小儿子刚长大,听说明年又要征兵入伍。
深知这次离别后定会分散,不能一同生死共患难。
他把田地房屋都借给邻里,无奈地离开乡土之人。
活着本希望子孙众多,谁知战争带来更多的辛酸。
近日传闻皇上尊崇武将,强兵出征只为平息胡尘。
安定边境本该有长远之计,何必让中国百姓流离失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翁背负薪草前往北方边塞的悲凉景象。诗人通过老翁的口述,表达了对国家频繁征兵和战乱带来的无尽哀伤与辛酸。老翁失去了两个儿子,唯有幼子尚存,但明年又将面临征召,这种家庭与生离死别的痛苦是无法逃避的。诗中“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两句,表达了老翁对即将到来的分别无比的悲哀和无奈。他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家人一个接一个地被战争带走,而自己却不能与他们一起生活或死亡。“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士”则是老翁在生命最后阶段所做出的安排,他不得不将自己的田产和房屋托付给邻里,以求得一份安稳。而这也反映出他内心的无助与孤独。“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两句,则是老翁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思。古人常认为多子多福,但对于这个老翁而言,他所遭受的痛苦远超乎他所追求的福祉。最后,“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则是对现世政治的一种批评与无奈。诗中提到皇帝重用武将,军队强大,但这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而是一次次的征战和流离失所。整首诗通过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家庭与社会的破坏,以及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

张谓

40首
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