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
夜
二
首
(
其
二
)
种
花
都
是
种
愁
根
,
没
个
花
枝
又
断
魂
。
新
学
甚
深
微
妙
法
,
看
花
看
影
不
留
痕
。
写景抒情
种花写物
花枝象征
惜时读书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作的《昨夜二首(其二)》。诗中以种花为引子,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情感。“种花都是种愁根”,开篇即以“种花”这一行为隐喻,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与痛苦。花本是美好之物,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愁绪的根源,这种反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没个花枝又断魂”,进一步深化了愁绪的主题。即使没有花枝,仅仅看到花的存在,也能触动诗人的心灵,引发深深的哀愁。这里的“断魂”二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情感的脆弱和易感。“新学甚深微妙法,看花看影不留痕”,最后两句则揭示了诗人面对愁绪的态度。他通过学习佛法,寻求心灵的解脱之道。然而,即便如此,当他看到花或花的影子时,仍然无法完全摆脱那份愁绪,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在追求解脱过程中仍难以彻底摆脱内心困扰的无奈。整首诗以花为媒介,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融合,展现了龚自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龚自珍
585首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