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月
十
八
日
出
郊
外
抵
昭
潭
沿
道
观
虫
食
松
叶
尽
枯
感
而
赋
县
南
县
北
几
百
里
,
沿
道
苍
松
半
枯
死
。
毳
虫
无
数
枝
上
悬
,
食
尽
青
青
成
茧
子
。
雪
霜
不
朽
千
年
质
,
摧
败
一
朝
天
所
使
。
残
髯
磔
磔
怒
犹
张
,
流
膏
滴
滴
泣
未
止
。
顿
令
林
壑
少
光
色
,
政
似
鳣
鲸
困
蝼
蚁
。
土
人
云
此
实
旱
兆
,
昔
岁
逢
之
旱
无
比
。
炎
风
烈
日
势
转
虐
,
更
说
飞
蝗
西
北
起
。
救
灾
无
策
空
自
嗟
,
谁
能
为
挽
天
河
洗
。
写景
动物
咏物
抒情
怀古
哲理
情感
忧民
节令
1 夏天
2 秋节
赏析
这首元代诗人吴师道的《七月十八日出郊外抵昭潭沿道观虫食松叶尽枯感而赋》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一场灾害——松树被虫害严重侵蚀,一片荒凉景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残酷与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力感。首句“县南县北几百里,沿道苍松半枯死”以广阔的地理范围和惨烈的景象开篇,暗示了这场灾害的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接着,“毳虫无数枝上悬,食尽青青成茧子”通过具体的虫害现象,形象地展示了虫灾的严重程度,松树被虫子啃食殆尽,只剩下枯枝败叶。“雪霜不朽千年质,摧败一朝天所使”这一联则将自然界的无情与人类的无奈进行了对比,强调了自然灾害对自然界的破坏力,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虫子虽然看似微小,却能在短时间内摧毁成千上万年的树木,展现出自然界的强大与不可抗力。“残髯磔磔怒犹张,流膏滴滴泣未止”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虫子以生命力和情感,进一步渲染了灾害的恐怖氛围。虫子在松树上挣扎,仿佛在哭泣,表达出它们对生命消逝的哀求。“顿令林壑少光色,政似鳣鲸困蝼蚁”这一联将松树的枯萎与大海中的鱼虾被困于蚂蚁之间进行类比,形象地描绘了灾害对生态环境的毁灭性影响,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助。最后,“土人云此实旱兆,昔岁逢之旱无比。炎风烈日势转虐,更说飞蝗西北起”点明了这场灾害不仅仅是虫害,还可能预示着更大的灾难——干旱。诗人通过描述人们对于未来可能遭遇更大灾难的担忧,表达了对自然现象深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深深忧虑。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吴师道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自然的思考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吴师道
133首
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上巳日作
清·爱新觉罗·弘历
良辰南苑畅登临,婉娩青春即渐深。蛾月一痕刚挂汉,莺时几树欲笼阴。悦怀诗境无边富,蓄眼韶光底用寻。猎罢佽飞陈马技,聊徵故事射华林。
六言
宋·陈起
破窗有子书鸦,杜门无客尝茶。春事应怜幽独,隔墙飞过杨花。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怀净土诗(其七)
元末明初·梵琦
莲宫只在舍西头,易往无人著意修。三圣共成悲愿海,一身孤倚夕阳楼。秋阶易落梧桐叶,夜壑难藏舴艋舟。幸有玉池凫雁在,相呼相唤去来休。
谩兴四首(其二)
明·黄衷
南山有芳茅,拔之必连茹。茹也欣所托,芳茅终不语。拔茅夫何为,无乃葺其宇。宇广茅叶短,竟不蔽风雨。茅兮任弃捐,茹亦委沟水。亭亭数尺松,青青雪霜里。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