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月
九
(
其
四
)
桓
家
宾
客
正
寻
山
,
刘
子
藏
身
尽
日
閒
。
忽
为
著
书
惊
晚
节
,
更
因
把
菊
觉
衰
颜
。
白
衣
来
缓
思
沽
酒
,
绣
岭
登
高
梦
入
关
。
最
好
莲
华
峰
上
路
,
藤
条
葛
蔓
手
齐
攀
。
写山
重阳节
菊花
抒情
地点
莲华峰
读书
秋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诗人徐积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所见所感。首句“桓家宾客正寻山”,仿佛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热闹的场景,桓家的宾客们正在山上寻找着乐趣与美景。然而,紧接着的“刘子藏身尽日閒”则将画面转向了另一番景象,刘子独自一人,在这漫长的白日里静静地享受着宁静。“忽为著书惊晚节,更因把菊觉衰颜。”这两句诗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交织。诗人忽然意识到自己已至晚年,开始著书立说,或许是为了留下自己的思想与智慧。同时,他通过把玩菊花,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败。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既深沉又富有诗意。“白衣来缓思沽酒,绣岭登高梦入关。”这里,诗人以一种轻松而略带幽默的方式,描述了朋友来访时的场景。他们一起饮酒谈笑,似乎暂时忘却了世间的烦恼。而“绣岭登高梦入关”则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远方、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最后,“最好莲华峰上路,藤条葛蔓手齐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他想象着在莲华峰上漫步,亲手攀爬着藤条与葛蔓,体验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以及内心世界深刻而独特的感悟,充满了生活的哲思与情感的丰富性。
徐积
738首
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猜您喜欢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题金陵天庆观钟阜轩
宋·贺铸
霞构云扉不著关,甍檐开处见人间。断墙废井连东第,白塔青松对北山。昨夜桂娥奔月去,经秋芝盖御风还。玉虚真籍家声在,再熟金桃愿一攀。
秋晴曲江望太一纳归云赋附歌
唐·乔潭
节彼南山兮人所瞻,施此云雨兮济君欲。
九日陪越州元相燕龟山寺
唐·赵嘏
佳晨何处泛花游,丞相筵开水上头。双影旆摇山雨霁,一声歌动寺云秋。林光静带高城晚,湖色寒分半槛流。共贺万家逢此节,可怜风物似荆州。
九日焦山登高同公渚作寄君适庐山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穿上烟萝拾堕樵,连江寒籁起萧萧。已先霜木惊摇落,暂狎风鹰共泬寥。寄远恨无书付雁,浇愁难倚酒盈瓢。断崖何与人间世,溅蚀潮痕永不销。
登北高峰一首
宋·周紫芝
鼓楫去故里,携孥客东吴。湖山森照耀,鱼鸟相嬉娱。举目见两高,欲上徒嗟吁。人言不可往,无路登云衢。尽力贾馀勇,遂复酬宿逋。白鸟入苍烟,灭没在太虚。晓日沸晹谷,万川纳归墟。海.....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唐·张锡
九秋霜景净,千门晓望通。仙游光御路,瑞塔迥凌空。菊彩扬尧日,萸香绕舜风。天文丽辰象,窃抃仰层穹。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