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
怀古
忧民
赞美(景
物)
写景
离别
悼亡
咏物
梅花

赏析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的《题兰溪东峰亭》充满了对时光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描绘了诗人昔日与友人共游兰溪东峰亭的场景,以及再次回访时的物是人非之感。首句“昔余驻兰阴,颇得溪山趣”,诗人回忆起往昔在兰溪东峰亭停留的时光,那时他深深领略到了山水之间的乐趣。接着,“日上东峰亭,遥望水东注”描绘了日光逐渐升高,诗人站在东峰亭上远眺溪水东流的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之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别去曾几何,重来已迟暮”。诗人感叹分别后的时间短暂,再次回到这里时已经步入晚年。接下来,“一时同游者,大半发垂素。亦或卧空坟,翳彼梅花树。”描述了昔日一同游玩的朋友,如今大多白发苍苍,有的甚至长眠于荒冢之中,只有梅花树在风中摇曳,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诗人由此引发了深深的思考:“因之念所思,倚阑聊四顾。”他倚靠栏杆,环顾四周,心中涌起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然而,“安知游目时,翻是伤心处。”他意识到,自己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其实也在触碰着内心的伤痛。最后,“咄兹露电身,谁似金石固?”诗人感慨人生如同露珠和闪电般短暂,又有谁能像金石一样坚固持久呢?“此生总满百,会合能几度。”他感叹一生虽可达到百岁,但真正相聚的时刻却屈指可数。“独有溪上山,年年只如故。”在这样的感慨中,诗人找到了一丝安慰,那就是溪边的山峦,年复一年,依旧如旧,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光和友情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无情的无奈和对永恒不变事物的向往。

戴良

310首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猜您喜欢

武宗挽歌词二首(其二)
唐·顾非熊
苍生期渐泰,皇道欲中兴。国用销灵像,农功复冗僧。冕旒辞北阙,歌舞怨西陵。惟有金茎石,长宵对玉绳。
梦归乡诗
南北朝·鲍照
衔泪出郭门,抚剑无人逵。沙风暗塞起,离心眷乡畿。夜分就孤枕,梦想暂言归。孀妇当户叹,缫丝复鸣机。慊款论久别,相将还绮闱。历历檐下凉,胧胧帐里辉。刈兰争芬芳,采菊竞葳蕤。开.....
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
唐·吴融
足恨饶悲不自由,萍无根蒂水长流。庾公明月吟连曙,谢守青山看入秋。一饭意专堪便死,千金诺在转难酬。云沈鸟去回头否,平子才多好赋愁。
泛清波摘遍·邓尉探梅,和小山
清·杨玉衔
茅诛径小,杏傍墙高,莺报柳桃薰染好。暖催寒勒,商略探芳计迟早。行人道。鹃声泪苦,驴足尘空,无意送春归去了。倦侣高阳,重拾杯盘坠欢少。雁来渺。短札欲凭晚潮,何处始无芳草。空.....
人日(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陈肇兴
隔年还避贼,此日又逢人。破屋荆榛地,儒冠老病身。梅花千岭雪,刺竹一篱春。不敢登高望,烽烟处处匀。
劲草行
元末明初·王冕
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白露洒叶珠离离,十月霜风吹不到。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我问忠臣为何死,元是汉家不降士。白骨沉埋战.....
挽寿州孙国荣联
清·方士淦
离怀已届三年,小饮忆花开,万卷楼中齐握手;介寿方期九月,长淮惊鹤唳,八公山下黯消魂。
谒李忠简公祠
明·陈迁
名贤祠傍海东湄,尸祝分明奕世思。抗疏昔曾留御榻,诏归犹有赠行诗。遗编尚遣流风护,丽藻重镌旧绩碑。旭日当窗光凛烈,还如端笏立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