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
节日
元宵节
地点
上都
抒情
怀旧
佳节
山水
城市
上都
节日氛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上元(中国传统节日,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夜晚的景象。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场盛大的灯火节目中。"元夜风光,上都灯火,辉映春色。" 这几句勾勒出的是元宵节那夜,京城中的灯火通明,照耀着初春的气息。"上都"指的是当时的首都,其繁华与热闹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接下来的"鳌冠仙山,龙衔瑞烛,银阙凌空碧。"则是对灯火节目的进一步描绘。鳌鱼和龙都是吉祥的象征,它们戴着精美的装饰(“鳌冠”、“龙衔”),点缀在山形的布置之中,显得神秘而庄严。而"银阙凌空碧"则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景致,仿佛有一座银色的宫殿悬浮于蓝天之上。"紫烟深拥,黄云孤起,人喜乍瞻天日。" 这里诗人转向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紫色和黄色的云彩交织在一起,人们仰望着这份美好,仿佛能与天上的太阳相连。以下几句则是对宫廷生活的一种描绘。"□云里,□□□□,侍臣□□鹄立。雾收霞卷,珠帘开遍,翠幕娉婷争出。" 这里的"□"表示诗中原有字词已无法辨认,但从上下文来看,这部分应该是在描绘宫廷中的某个场景,侍臣们站在云雾缭绕之中,珠帘被拉开,一幅幅翠绿色的幕布在竞相展现。"倾国丛中,钧天合处,忽听鸣清跸。" 这里则是对一种突如其来的声响的描写。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突然响起,这可能是一场盛大的车驾队伍正经过。最后几句"貂裘小帽,随车信马,犹忆少年豪逸。如今对,山城皓月,但馀叹息。" 则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穿着貂皮大衣,小巧的帽子随风飘扬,诗人回想起年轻时的豪迈与放荡。但现在,当他面对着山城之下皎洁的月亮,只能发出无尽的叹息。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元宵节夜的盛况,也通过诗人的个人情感,表现出一种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王之望

220首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猜您喜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鹧鸪天(其二)葭萌驿作
宋·陆游
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秘传一字神仙诀,说与君知只是顽。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礼部旧无朝房予疏请命工曹特建盖异数也落成春祀斋宿奉简张蔡二寅丈(其三)
明·严嵩
晓星残月在檐西,起望天街簇仗齐。瑶雪静含鳷鹊影,綵云深护凤凰栖。南宫礼乐逢昌运,上苑烟花续旧题。谁信烧灯催草奏,每看堂印夜中携。
元夕前一日侍大人邀胡孝辕德州姚孟承山人小集得文字
明末清初·彭孙贻
张镫高馆漏稀闻,萝薜簪缨对隐君。照席何人怀似月,生风四座客如云。刻残银烛催花落,禁启金吾识夜分。尽醉莫教愁坠舄,尚容进履挹馀芬。
东溪精舍杂咏为吴中美作
明·王恭
延陵精舍东溪口,六曲屏山对虚牖。绝壁连冈入万松,一涧盘陀大如斗。盘石垂萝密更偏,黄精潭上写冰弦。化成水月三千界,古洞烟霞小有天。烟霞杳微茫,水月澹忘知。谁知鲁中叟,发彼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