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英
台
近
步
苍
厓
,
扶
藓
磴
,
一
径
入
幽
窈
。
绝
壑
云
深
,
翠
色
带
风
筱
。
可
能
呼
起
冬
心
,
倩
他
古
笔
,
写
出
这
寺
门
残
照
。
世
缘
少
,
待
将
结
伴
诛
茅
,
乾
坤
一
亭
小
。
人
哭
人
歌
,
甘
向
此
中
老
。
似
闻
鹤
语
空
山
,
忍
寒
餐
雪
,
总
不
向
、
红
尘
飞
到
。
写景
咏物
情感
怀古
山水
田园
秋景
季节
冬季
离别
赏析
这首《祝英台近》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吕惠如所作,描绘了一幅幽静深远的山林景象,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开篇“步苍厓,扶藓磴”,以行者的视角,踏着青苔覆盖的石阶,步入幽深的山林之中,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接着,“一径入幽窈”进一步强调了路径的隐秘与深远,仿佛引领读者深入一个未知的世界。“绝壑云深,翠色带风筱”两句,通过“绝壑”、“云深”、“翠色”和“风筱”的描绘,展现了山林的壮丽与生机,云雾缭绕的山谷与郁郁葱葱的竹林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可能呼起冬心,倩他古笔,写出这寺门残照。”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着能够唤起古代文人的心灵,用古老的笔墨描绘出寺庙门前夕阳余晖的景象,既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世缘少,待将结伴诛茅,乾坤一亭小。”诗人渴望远离尘世的纷扰,与朋友一起在山中建屋定居,享受与天地同在的宁静生活,体现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哭人歌,甘向此中老。”这两句描绘了人们在这里既有悲伤也有欢笑,却都甘愿在此终老,表现了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和归属感。最后,“似闻鹤语空山,忍寒餐雪,总不向、红尘飞到。”诗人似乎听到了山中鹤鸣,它们不为尘世所扰,宁愿忍受严寒与饥饿,也不愿飞往繁华的世俗世界,表达了对自由与纯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某种反思。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作品。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旅舍
宋·陆游
寺钟吹动四山昏,系缆来投江上村。木落不妨生意足,水归犹有涨痕存。炉红手暖书差健,鼎沸汤深酒易温。勿为无年忧寇窃,狺狺小犬护篱门。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鹦鹉曲·忆难鸣山旧游
元·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踏莎行(其三)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