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非言,言亦可传。可传何也,应物而宣。
至道并非言语能表达,但言语也可以传递它的意思。为什么言语能传递呢?因为它能应和事物的宣传。
言虽应物,物自无物。无物之言,言音自没。
尽管言语能应和事物,但事物本身却没有实体。无形的言语,就像声音自然消失一样。
绝言之语,妙应还普。道非晦明,语默同取。
绝妙的言语,其妙处能广泛应和。道并非晦暗不明,无论言语还是沉默都能得到它的真谛。
举复谁唱,物物虚旷。咸通大千,遍乎尘想。
谁能唱出它的源头呢?万物皆空旷无物。它通达大千世界,遍及所有的尘世之念。
品类非一,同言异出。圆音落落,凡圣俱适。
万物的种类繁多,但用同一种语言描述,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圆润的音声落下,无论是圣是凡都能适应。
千品万类,薰含种智。故此一门,称无量义。
千种万类的生物,都包含着智慧的种子。因此这一门学问,被称为无量义的学问。
山河宣演,草木扬音。长说无间,所谓甚深。
山河在宣扬它的声音,草木在传播它的音韵。长久的诉说无有间断,这就是所说的甚深之义。
深兮甚浅,不动情见。最省工夫,凡夫不荐。
它的深奥之处看似浅显,却能不动声色地显现真理。这是最省工夫的法门,凡夫俗子却不能理解。
不荐最亲,妙义敷陈。欢言即笑,恚怒即嗔。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能妙义敷陈。欢笑时就是欢笑,愤怒时就是愤怒。
嗔为金刚,喜为迦叶。华藏毗卢,心心相接。
愤怒时如金刚一般,欢喜时如佛一般。华藏世界和毗卢遮那佛,心心相印,相互连接。
接兮可见,莫看背面。无字密言,从兹出现。
这些真理虽然可以看见,但不要只看表面。无字的密语,从此显现出来。
现复谁论,非用耳闻。六根共户,妙偈星分。
显现出来的真理无需讨论,不是用耳朵听来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共同领悟,美妙的偈语如星星分布。
森罗经文,不出一尘。非舌非辩,雷转电奔。
一切经文都如森林般繁杂,但都不离一尘之境。不是用舌头说,也不是用辩论得来,而是如雷鸣电闪般自然展现。
展之在手,何法不有。纵横三界,无一渗漏。
将它展开在手中,任何方法都有。纵横三界,没有一丝一毫的渗漏。
时人不信,执言说病。依倚前尘,以为决定。
当世人不信这些道理时,执着于言语的表面意思会产生误解。他们以为那些都是固定的、决定性的。
决定是心,决定是尘。心尘所使,非自由人。
决定的是心,决定的是尘世。心被尘世所驱使,这样的人不是自由的人。
诸圣苦口,随愚过咎。巧说多词,强为分剖。
诸圣苦口婆心地教导,是为了那些愚昧过失的人。他们巧妙地解说,努力地分析解释。
法无言说,汝须善别。舍离语言,生死自绝。
法是无需言说的,你需要善于辨别。舍离语言,生死自然远离。
凡夫闻此,无说过咎。取彼无言,冥然长久。
凡夫俗子听了这些道理后,无需再言说过失。掌握那无言的真理,就能冥然长久地存在。
端坐暗狱,以心相续。背却语言,犹如土木。
端坐于暗狱之中,用心去延续真理。背离语言,就像土木一样自然存在。
舍有之无,落在邪途。有无俱病,二病俱祛。
舍弃有形的转为无形的,可能会落入邪途。有和无都病态地存在,两种病态都会被治愈。
祛复何去,不离当处。当处不生,语默相取。
治愈之后还有什么可去的呢?不离当前之处。当前之处不生执念,言语与沉默相互补充。
取兮不知,是东是西。说即不说,不疑即疑。
取舍之间不知东西,说了就像没说一样,不疑而又疑。
故称佛子,了事凡夫。是何凡夫,问取李胡。
因此被称为佛子的人,了悟世间事的凡夫俗子。这样的凡夫俗子是谁呢?去问问李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