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怀古抒情
情感表达
人物
战争

译文

燕国太子丹对秦国的暴政心怀怨恨,他逃归燕国后,一心想要报仇。
鞠武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反而因接纳逃亡者而引来了更大的祸患。
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荆轲拜见太子时,太子对他十分周到地款待。
玉盘盛着美酒佳肴献给荆轲,金丸和玉龟作为礼物献给秦王。
荆轲已经准备好督亢地区的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
荆轲带上徐夫人的匕首和淬过药的利刃。
荆轲准备出发去刺杀秦王,但是仍然有所等待和犹豫。
太子认为荆轲改变了初衷,先派人前去催促他出发。
荆轲发怒地呵斥他们,认为这些人不能为他出谋划策。
最终,荆轲在易水之上启程,此时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
荆轲到达秦国后,献上了所携带的礼品,希望能得到列侯的封赏。
秦王非常高兴,按照九宾的礼仪为他摆设旌旗等物。
秦舞阳一见秦王就脸色大变,而荆轲则神态自若。
当地图全部展开时,匕首显露出来,荆轲手持匕首瞪大双眼。
荆轲试图用匕首刺杀秦王时,却因距离太远而无法成功刺中,他最后笑着骂着死去。
尺八(指短剑)虽然不足以依赖,但七尺长的利刃还是有机会可以依靠的。
(这行动的结局是)导致了自己的命难保全,终将身死国灭,演变为一片荒凉的丘陵。
用人却又要怀疑他们,最终导致事情失败,只能徒增羞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燕丹与荆轲的故事,充满了英雄主义和悲剧色彩。诗人以燕丹的视角,表达了对秦政的不满以及对复仇的渴望。通过鞠武的建议被忽视,田光推荐荆轲,再到荆轲准备行刺秦王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决策的艰难。诗中描述了荆轲准备行刺的场景,包括精心准备的礼物、使用的武器以及最终的决断。在进入秦国后,面对秦王的欢迎,荆轲却毫不动摇,展现出坚定的决心。然而,当图穷匕首现,面对秦王的反应,荆轲的行动却未能如愿,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牺牲。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历史事件的悲壮。诗中不仅描绘了英雄的英勇行为,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在结尾处,诗人感慨于用人之疑导致的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遗憾和损失,体现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早秋夜作
唐·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赠梁渐子(其四)
明·陈邦彦
海氛初就平,骄敌犹匪茹。潢池有弄兵,逋诛在秦豫。材官非不足,往往烦召募。司农忧转饷,反裘未遑顾。遂使圣躬劳,况也诸曹署。草茅空有怀,所守在章句。温饱非良图,毛锥复何与。子.....
长安逢隐者
唐·于武陵
征车千里至,碾遍六街尘。向此有营地,忽逢无事人。昔时颜未改,浮世路多新。且脱衣沽酒,终南山欲春。
孟夫子生生亭赋
唐·卢仝
玉川子沿孟冬之寒流兮,辍棹上登生生亭。夫子何之兮,面逐云没兮南行。百川注海而心不写兮,落日千里凝寒精。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爰为今日犹犹岐路之心生。悲夫!南国风涛,鱼龙.....
咏史·毌丘俭
宋末元初·陈普
十万强兵无一人,义师翻得叛臣名。奇功一夜归人手,空使文鸯待到明。
薤露
魏晋·曹操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
挽习大成联
清·吴恭亨
何处考铭燕然封狼居胥雄图,知名遍城郭游牧诸国;少年效周方叔汉霍去病激战,褒死有旂常鼎彝千秋。
游慧湖有感
清·刘凡
昔日趋庭暇,东湖执杖随。乘凉教腐史,对客诵新诗。海浅乾坤老,风悲日月驰。曾经行坐处,难禁泪痕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