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
母
还
长
沙
暮
泊
城
外
亲
友
枉
问
话
至
夜
分
慨
然
有
赋
(
其
一
)
五
日
零
丁
离
虎
穴
,
一
家
生
死
此
渔
舟
。
已
拌
异
地
埋
诗
骨
,
竟
有
惊
魂
出
逆
流
。
兵
火
余
生
成
骇
鹿
,
江
湖
何
处
著
闲
鸥
。
严
城
永
夜
催
歌
哭
,
刁
斗
声
声
无
限
愁
。
写景抒情
亲情思念
咏史
怀古感怀
战争感慨
夜泊抒怀
译文
离开虎穴的困境已过去五天,我的一家人的生死命运就寄托在这条渔船上。
已经准备好在异地埋葬我的诗骨,没想到竟然有惊魂的时刻,从逆流中挣脱出来。
在战火之后的生存环境中,我如惊鹿般恐惧,在这江湖之间,何处能安放我如闲鸥般平静的心情。
深夜严城下的歌哭声,如同刁斗声声般充满了无尽的忧愁。
赏析
这首清代诗人李谟的《奉母还长沙暮泊城外亲友枉问话至夜分慨然有赋(其一)》描绘了诗人历经战乱后的艰辛与感慨。首句“五日零丁离虎穴”,形象地刻画了诗人逃离险境的孤苦与艰难,"虎穴"暗指危险的环境。次句“一家生死此渔舟”强调了家庭命运与小舟的漂泊不定,生死未卜。第三句“已拌异地埋诗骨”,表达了诗人愿意在异乡埋骨的决心,暗示了对未来的悲观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第四句“竟有惊魂出逆流”进一步展现诗人内心的惊惧与坚韧,逆流象征着困境中的挣扎。第五句“兵火余生成骇鹿”,以鹿比喻自己在战争后惊惶失措的生活状态,生动描绘了战乱后的生存恐惧。最后一句“严城永夜催歌哭,刁斗声声无限愁”,描绘了夜晚城池的凄凉景象,刁斗声声增添了无尽的哀愁,反映出诗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深深忧虑。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战乱年代普通人的苦难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