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
通
州
驿
卒
争
鸣
鼓
,
舟
人
喜
下
桅
。
依
然
今
日
到
,
却
似
去
年
回
。
岸
黑
秋
涛
缩
,
川
红
夕
照
开
。
君
恩
忘
险
阻
,
不
觉
畏
途
来
。
写景
怀古
抒情
秋天
舟行
江水
对通州的
写山
写水
表达感激之情
译文
驿站的差役们急促地敲响鼓声,船上的人们因为即将降下桅杆而感到高兴。
今天我仍然如期到达目的地,仿佛又回到了去年同样的情景。
夜色中,岸边的江水显得更加深邃,秋天的波涛似乎在缩小;而夕阳下的江面却因为反射出的红色显得格外灿烂。
君主的恩泽让我忘却了途中的艰难险阻,面对崎岖不平的路途我不再感到害怕。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至通州》,描绘了诗人乘船出行时的情景。首联“驿卒争鸣鼓,舟人喜下桅”生动地展现了渡口繁忙的场景,驿差敲响鼓声催促行程,舟夫卸下桅杆,满心欢喜,显示出旅途的活跃与期待。颔联“依然今日到,却似去年回”运用对比,表达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中重访旧地的感慨,今日如昔,但心境不同。颈联“岸黑秋涛缩,川红夕照开”通过描绘两岸景色的变化,进一步渲染氛围,黑色的岸边秋水退去,夕阳映照下的江面泛起红光,展现出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画面。尾联“君恩忘险阻,不觉畏途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恩典的感激,以及在君恩的激励下,即使面对艰险路途也无所畏惧的心情。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象,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既有旅途的艰辛,又有对朝廷的忠诚和感恩,展现了元代文人士大夫的风范。
张翥
826首
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猜您喜欢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过金绳庵
明·梁宪
唤艇连烟渡,沿香到藕塘。隔桥花隐寺,傍水竹为墙。地僻人家远,天空鸟道长。何时戎马息,时过共徜徉。
城南行
宋·刘攽
八月江湖秋水高,大堤夜坼声嘈嘈。前村农家失几户,近郭扁舟屯百艘。蛟龙蜿蜒水禽白,渡头老翁须雇直。城南百姓多为鱼,买鱼欲烹辄悽恻。
虎丘山(其一)
宋·蒋堂
虎丘何为山,鲸波涌而显。惟青镇一隅,峙秀状无限。遥峰乃众阴,四望拱孤巘。上有梵王家,高压长洲苑。游人接踵来,千里必重趼。奔走趋层巅,凌竞陟云栈。下瞰洞庭卑,傍睨灵岩浅。巍.....
宁化白水砌甲子春
宋·黄大受
雪瀑从天下,馀流亦建瓴。双崖秋气逼,九地殷雷声。虎穴山川险,蛟涎草木腥。负鹾由此径,异日不堪行。
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南巡往日怜韶石,遍奏鸣琴六六峰。天阙自开双锦绣,翠华长驻一芙蓉。月明瑶瑟来双女,风起珠尘绕六龙。云里帝城蒲阪似,葱葱御气绛绡重。
海城县(其二)
清·多隆阿
人心叵测善逃形,再莫轻言出户庭。畎亩毗连兴狱讼,亲朋聚会谑优伶。山因冒雪头先白,柳遇逢春眼待青。昔日龙头屯尚在,挥金芟草想园亭。
次圭父游将军岩韵二首(其二)
宋·朱熹
陈迹真成俯仰间,回头犹认碧巑岏。更烦地主殷勤意,得尽云山表里观。景晏共愁归路远,年侵独负酒杯宽。明朝觅句酬珠玉,剩喜诗情却未阑。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