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
写景
民谣
春旱
收成
自然怜惜之情
悼亡
民生

译文

春天干旱,小麦只能半熟,蚕茧收成也只够十分之几。
人们并不担心没有饼和馒头吃,幸运的是他们还有衣有裙穿。
造物主真的怜爱你啊,你耕种桑田的辛勤并没有白费。
经过关中和陕西等地时,所见的贫穷和疾病让人听来难以承受。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蚕麦》。诗中描绘了春季干旱导致麦子只成熟了一半,蚕丝收成也寥寥无几的艰难情景。诗人并不担心没有食物(饼饵),因为至少还有衣物(襦裙)可以保暖,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感激之情,认为农耕和养蚕的辛勤劳作得到了大自然的怜悯。然而,诗人对于关陕地区的人们因贫困和疾病而深感同情,认为他们的境遇实在令人堪忧。整首诗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忧虑。

苏辙

1852首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猜您喜欢

阅河长歌
清·玄烨
春风春社艳阳天,雪尽尘清遍路阡。曾记当时泊舟处,今成沃土及膏田。十年之前汎黄水,民生困苦少人烟。历历实情亲目睹,老转少徙益难抚。挟男抱女至马前,皆云此河不可堵。桑乾马邑虽.....
阅高堰坝示河臣
清·爱新觉罗·弘历
建堤以卫民,民安赖堤利。设仍民受灾,堤存亦何济。洪湖寔巨浸,高堰为障蔽。犹虞盛涨时,莫禦汪洋势。三坝建尾闾,节宣原有制。何人倡邪说,强与安名字。云开天然坝,每岁成故事。吸.....
靳总管新任
明·陶安
天子求贤守,君侯牧此邦。四郊多壁垒,五马建麾幢。西北辞枢府,东南控大江。黄堂施号令,赤子解忧?。昔者怀才艺,遭时选厚厖。九龙居得五,一鹗荐无双。梁栋资名植,圭璋琢美玒。早.....
冬不雪春苦雨外台为民心恻檄郡请祷于法轮应感尊者悉获灵贶曾不终日教授有诗以发扬盛美郡人相山居士闻而悦之勉次其韵
宋·王之道
谁令一日如三秋,仁人方念淮南州。斯民忍饥望麰麦,积雨又有伤残忧。冬温土燥生春瘴,半夜风声来枕上。晓看飞雪欲堆檐,白马参差攒玉嶂。年饥高下艺麦多,暴如山阜汸如河。那知雪欲苦.....
题太守兄遗稿后
元末明初·丁鹤年
海国期年政化成,肩舆随处看春耕。正欣鸡犬无惊扰,讵意鲸鲵有斗争。遥岛月明虚燕寝,故山云冷失佳城。梦回诗句难重得,肠断池塘草又生。
王庄相验丁未
清末近现代初·李宣龚
我行日已晡,百里无炊烟。何物取果腹,馒头直数钱。舆夫逼寒冻,举步生纠缠。有丧者凡民,俯伏奔我前。喘息挟惊恐,衔悲难尽言。寇从东方来,逋匿驴与牷。阿兄断左臂,未死躯已捐。门.....
桑柘
明·陶安
绕庭桑柘雨馀肥,郊外人来采得归。太守爱民何吝此,正期蚕熟早成衣。
山东连岁荐饥百姓艰苦之状东巡曾所目睹故不惜帑金仓粟亟为救恤恐地方有司力有不逮而识有未周也则命大学士高斌左都御史刘统勋率给事中御史等自春徂秋驻彼巡视赈务今高斌等及巡抚阿里衮奏报禾稼登场秋收丰稔所历城市乡村民气翕然改观有更生之庆览奏欣慰因以命篇
清·爱新觉罗·弘历
调幕惟予责,祈年志靡已。㝢县既云广,保赤无遐迩。水旱近何多,讵可诿常有。独兹山左民,逢歉连年矣。老弱委沟壑,壮者半流徙。疾苦经目击,赈恤莫迟待。杂咏成四章,感愧由衷已。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