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抒情
秋日怀古
边塞离别
城池览胜
病中感慨

译文

早年时就为南方的离别而悲伤,今日又要北上远行。
满怀着回归的决心,即使身体有病也能勇敢渡过长江,秋天的到来似乎让病情减轻。
大海辽阔,石门显得微小,城墙高耸,白色的女墙格外分明。
回忆起曾在金山的旧游寺庙,走过岸边,倾听悠扬的钟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名为《罢郡姑苏北归渡杨子津(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与对故土的怀念。“几岁悲南国,今朝赋北征。”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曾经所在之地的不舍和哀愁,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诗人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更加沉重,而“今朝”则指代当前的时刻,诗人不得不踏上北归的征途。“归心渡江勇,病体得秋轻。” 这两句则描写了诗人在归乡路上的坚强与对身体状况的感受。尽管身体因为疾病而虚弱,但随着秋季气候的转凉,诗人的身体状况似乎有所好转。“海阔石门小,城高粉堞明。”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眼前壮观的景象。广阔的大海与坚固的城墙构成了一个宏伟而又宁静的画面,其中“石门”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地理标志,而“粉堞明”则形容城墙在阳光下的清晰轮廓。“金山旧游寺,过岸听钟声。”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游历之地的怀念,以及当下所处环境的声音感受。金山(可能是指江苏镇江的金山)上的古寺,承载着诗人的旧梦,而渡过河岸之后,诗人似乎听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钟声,这也许是他内心渴望安宁的一种象征。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归乡路上所见所感的深刻反思。

刘禹锡

810首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猜您喜欢

汀州道上
宋·戴复古
宇内何牢落,客行双鬓华。千山万山底,老眼付梅花。
感秋(其一)
明·郭槃
镇海楼高锁暮烟,清愁兰桂自媗妍。美人漫忆看花地,仙子犹传化石年。千里梯航求翠羽,万金悬市购龙涎。那堪回首空肠断,徙倚山城眺远天。
生查子·北平驿秋夜
明末清初·金俊明
逼暝转深林,瑟瑟松涛沸。日落旅魂惊,嘶马停还未。灯萦独夜情,剑吼清秋气。凉月照无眠,应见征人泪。
客边五首(其二)
元末明初·王冕
泽国秋云重,淮山夜雨深。感时多得句,怀古独沾襟。照镜怜新发,持螯息壮心。知音无处问,冷落七弦琴。
雨中登楼望大像
宋·陆游
去年寒雨中,骑驴度剑阁。今年当此时,卧听边城柝。巍巍千尺像,与我两寂寞。交游阅四海,此老差可托。但当频自省,诸恶誓莫作。时时一凭高,相望要不怍。桑间戒三宿,坚坐岂渠乐。却.....
桂林叹雁
唐·李渤
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
孔巢父
元末明初·杨维桢
孔巢父,竹溪流。竹溪之水可饮牛,胡为去干肉食谋。孔巢父,盍归来?河北虎幸毙,河中虎方威。孔巢父,不归去。十年东海迷烟雾,钓竿空负珊瑚树。
所居首夏水木尤清适然有作
唐·皮日休
病来无事草堂空,昼水休闻十二筒。桂静似逢青眼客,松闲如见绿毛翁。潮期暗动庭泉碧,梅信微侵地障红。尽日枕书慵起得,被君犹自笑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