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
軿
寿
山水
写景
离别
送别
抒情
赞美
怀古
秋节

译文

桫椤树下月光皎洁,我们一同坐在这儿论诗,直到天边露出微明的曙光。
大星从天而降,飞落在沧江之前,小虫在墙根的草丛中到处啼叫。
我喜爱高人那种如白云般的姿态,常常对客人吟咏着描写白云的辞章。
漫游在群仙居住的银殿之上,拾到了来自碧海中的珊瑚枝。
载着云气飘飘然来到尘世间,微风轻拂着青霞般的长衣。
悠扬的铁笛声传彻长霄,鸾凤和鸣之声在云间满溢。
高人依然喜欢读律诗和读书,白发老母在堂上辞别我归去。
殷勤地献上彩衣祝寿春酒,江城八月秋色正浓晖光映照。

赏析

这首元代诗人子贤的《与白云山人夜坐山人将归天台即席赋此送之》,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夜坐山中,共赏明月,论诗至天明的情景。诗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友情之深。“桫椤树头月皎皎”,开篇以桫椤树为背景,月光皎洁,营造出静谧而清幽的夜晚氛围。“共坐论诗天欲晓”,两人相对而坐,谈论诗歌直至天色将明,表现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大星飞落沧江前,小虫啼遍墙根草”,夜空中的大星仿佛从远处的江面落下,小虫在墙角低吟,动静结合,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感。这一句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我爱高人白云姿,对客长赋白云辞”,诗人表达了对高雅之人的喜爱,愿意像白云般自由自在,对客人赋诗表达敬意。这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漫游群仙白银阙,拾得碧海珊瑚枝”,诗人想象自己游历仙境,收集珍贵的珊瑚枝,象征着追求精神世界的美好与丰富。“又载云軿下尘世,凉飙微动青霞袂”,诗人乘坐云车返回人间,微风吹动着青霞般的衣袖,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回归,也暗示了心灵的超脱与自由。“一声铁笛彻长霄,鸾凤和鸣满云际”,诗人吹响铁笛,声音穿透云霄,鸾凤应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象征着心灵的共鸣与和谐。“高人读律仍读书,白头在堂辞我归”,高人不仅遵循律法,还继续读书学习,即使年老也要离开,回到自己的家中,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家庭的眷恋。“殷勤綵服寿春酒,江城八月秋晖晖”,诗人以彩服盛装,为友人准备寿春酒,庆祝其归家,江城的八月秋日阳光明媚,充满了温暖与喜悦。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自然美、理想人格和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