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
动物
抒情
思乡
情感

译文

人生如同一头沉重的牛,常常背负着沉重的躯壳。
更何况外在的缘分是虚假的,人们妄想长久地依赖它。
这种生物生于海滨,却拥有全身的智慧。
它经常与水中的生物一起游玩,尤其喜欢那如翠的螺。
它们迁徙深入,便将自身的躯体卷曲在内,宛若休息的所在。
当它吐出腥涎的瞬间,如同将污秽驱赶出清澈的湖水,轻风掠过带来凉意。
它们一旦扬起鱼鳍被渔夫所看到,便急忙躲避迅速逃走。
当被钓钩夹住时,虽然心中空虚却能保持平静。
安然的姿态就像一位寓公,久而久之便忘记了虚假的恐惧。
万物都以真实存在为依托,相互依存,彼此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又丰富。
我离开故乡流离在外,每年都在奔波迁徙。
住所无法稳定下来,我望着它们心生深沉的叹息。
空闲的时候研究生物知识,希望将这种鱼分门别类进行认识和区别。

赏析

这首诗《寄居虫》由清代诗人魏坤所作,通过昆虫寄居的生活状态,隐喻了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境遇和内心感受。首句“人生如瓜牛,长负躯壳累”,以瓜牛比喻人,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世间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如同瓜牛背负着沉重的外壳一样。接着,“何况外缘假,妄思得久寄”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无常与追求的虚幻,指出人们往往在虚假的外缘中妄想得到长久的寄托,却最终徒劳无功。“兹物生海壖,乃具周身智”转向描述寄居虫,它生于海边,却拥有全身的智慧。这不仅是对寄居虫适应环境能力的赞美,也是对那些能在复杂环境中灵活应对、保持自我智慧的人的肯定。“常共水族游,爱此一螺翠”描绘了寄居虫与水族共处的和谐画面,它喜爱螺壳的翠绿,象征着在困境中寻找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延缘遂迁入,宛转据其内”描述了寄居虫如何适应新环境,进入螺壳内部,生活其中。这一过程既是对寄居虫适应力的赞颂,也是对人在逆境中寻求生存之道的隐喻。“腥涎吐清波,微风纳凉吹”通过寄居虫的行为,展现了它在新环境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吐出腥涎形成清波,微风吹过带来凉爽,体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扬鬐遇钓师,触急辄惊避”描绘了寄居虫面对人类捕捞时的反应,表现出它们的警惕与逃避,同时也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冲突。“两两收霜钳,虚中得静閟”描述了寄居虫在安全的螺壳中得以平静地生活,象征着在困境中找到避难所的宁静与安全。“晏然称寓公,久亦渐忘伪”表达了寄居虫在螺壳中长期居住后,逐渐适应并忘却外界的虚伪,象征着在特定环境下人们可能失去自我,但也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如以物附物,是一即非二”总结了寄居虫的生活状态,强调了在特定条件下的存在即是独立的个体,而非简单的附属于其他事物。最后,“而我辞乡国,岁岁困旅次。结屋少定踪,对之发深喟”诗人借寄居虫的生活状态,反思自己远离家乡、四处奔波的生活,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寄居虫的形象,深刻探讨了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适应能力、内心挣扎与寻找安宁的过程,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语言生动,寓意深远,富有哲理。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