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会
寺
此
地
当
年
拟
馆
娃
,
蜃
楼
海
市
霸
图
赊
。
王
孙
已
去
遗
芳
草
,
宫
院
谁
来
扫
落
花
。
歌
管
声
沈
闻
贝
叶
,
舞
衫
采
彻
现
袈
裟
。
我
非
佞
佛
閒
随
喜
,
喜
见
梯
航
属
一
家
。
怀古
地点
写景
抒情
咏物
赞美
译文
当年此地曾是馆娃的居所,蜃气幻化的楼阁和海上的繁华景象已经消失,曾经的霸图已成为过去的传说。
王孙贵族已经离去,只剩下芳草在繁盛生长。宫殿院落里,又有谁来清扫飘落的繁花呢?
曾经的歌声和管乐之声已经沉寂,只能听到佛经的诵读声。舞者的衣衫虽已不在,但显现出的袈裟(佛教僧人服装)仍然鲜艳夺目。
我虽然不信奉佛教,但也随意地欣赏着这里。我很高兴看到这里的人们已经皈依佛门,成为一家(指佛教的信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海会寺的历史与现状,充满了对过往繁华与今日景象的对比与感慨。首联“此地当年拟馆娃,蜃楼海市霸图赊”以海会寺所在的地理位置为背景,暗喻其曾是权贵们竞逐之地,如同海市蜃楼般虚幻而短暂。馆娃,原指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宫殿,此处借指海会寺所在之地曾是权贵们的游乐场所。颔联“王孙已去遗芳草,宫院谁来扫落花”则通过时间的流逝,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王孙,泛指贵族子弟,这里指曾经的权贵们。芳草和落花象征着往日的繁华与美好,如今却只剩下荒凉与寂静。颈联“歌管声沈闻贝叶,舞衫采彻现袈裟”进一步描绘了海会寺的现状。歌管声沉寂,贝叶声起,暗示了从世俗的喧嚣转向了宗教的宁静;舞衫采彻现袈裟,则形象地展示了从歌舞升平到僧侣修行的转变,体现了从繁华到衰败的过程。尾联“我非佞佛闲随喜,喜见梯航属一家”表达了诗人对海会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佞佛,即信仰佛教,诗人并非出于对佛教的狂热崇拜,而是出于对海会寺及其背后历史文化的喜爱与欣赏。梯航属一家,意指海会寺作为一处宗教圣地,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前来朝拜,体现了其在宗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海会寺历史变迁的描绘,展现了从繁华到衰败的沧桑感,以及对宗教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