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
山
竹
枝
词
(
其
二
)
士
女
纷
纷
到
八
庄
,
元
宵
三
日
正
迎
王
。
乞
糖
乞
米
求
多
福
,
一
倍
还
须
两
倍
偿
。
节日
民俗
春天
佳节
爱情
民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元宵节期间,人们在凤山地区欢庆的热闹场景。通过“士女纷纷到八庄”,展现了节日中男女老少参与的热情与广泛性。“元宵三日正迎王”则暗示了元宵节期间的盛大庆祝活动,仿佛迎接节日之王的到来,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乞糖乞米求多福”一句,生动地刻画了人们在节日里祈求福祉、表达美好愿望的习俗。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也反映了传统节日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共享欢乐的社会风尚。最后,“一倍还须两倍偿”可能意味着在享受节日快乐的同时,人们愿意付出双倍的努力或贡献来维持和传承这种欢乐氛围。这既是对节日精神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社会和谐与互助价值观的体现。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代元宵节期间凤山地区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传统节日中的欢乐、祈福与社会和谐的美好景象。
猜您喜欢
立春作(其二)
明末清初·屈大均
士女春牛会,欢娱满越台。家家人胜节,一一小年杯。生菜青丝出,陈醪白玉开。食盘邻曲馈,香杂綵花来。
十二时·偶忆
清·陈维崧
绵濛二月如酥雨,做出销魂天气。更独客、冷清清地。拚只向、红篝倚。灯灺香焦,天寒酒醒,往事难提起。想那日、元夜迷藏,禊日秋千,人在绿杨丝里。更当初、戟门嬉戏。一部烟花轶记。.....
人日瀛台即目
清·爱新觉罗·弘历
问安长乐哕鸾声,佳祉欣占人日晴。祇以对时怀位育,因之取便到蓬瀛。岁华见说登台赏,国典惟遵彻乐韺。宝月楼头春色好,为田一揽万民情。
春日馆中即事五首(其四)
宋·王安中
元夕嬉游遍海涯,上林风物弄年华。馀霙堕柳高低舞,香蜡封梅早晚花。
鹊桥仙·七夕和韵
清末近现代初·沈曾植
金风似剪,银潢如带,良夜愔愔罗袜。人间已自罢穿针,只天上未忘佳节。画屏殢楚,金钗诉愿,儿女夜情都别。仙裙永断适石榴红,问此后聘钱谁质。
扫花游·元夕同秋岳作于无外邸中用周美成韵
明末清初·龚鼎孳
绛霞万叠,照曲巷斜栏,黛峰横楚。远香几缕。衬金虫紫凤,雅歌妙舞。一带银纱,若雾琼梅散雨。踏花去。问取玉人,春色来处。人醉花不许。又走马星桥,翠钿争路。画堂列俎。趁芳宵好客.....
除夜(其三)
宋·方岳
春缸落面滑于油,旋泼醅来不用篘。穷鬼相随政相熟,莫题荼垒恼渠休。
闻行在今岁元夕放灯颇盛
宋·葛立方
寂寞元宵十六霜,月中披蓑带干将。兜鍪第见烽火举,觚棱不辨华灯张。新来冰天被声教,铁骑无复驰沙场。缯山再见旧灯影,金枝密焰看流芳。鸣珂篝烛竞游衍,金吾不禁春宵长。传闻慈宁更.....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