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线
写景
抒情
秋天
田园
秋日重游
佛寺
尼姑
赏花
声音
自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季再次探访白衣尼庵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庵内清幽静谧的氛围以及自然景色的变换。首句“黄叶凄风散碧岑”以“黄叶”和“凄风”勾勒出秋天的萧瑟景象,“碧岑”则暗示了山色的苍翠,营造了一种深秋时节特有的凄凉与宁静之美。接下来的“禅关寥寂至于今”点明了庵内的禅意与寂静,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只有禅关的存在见证了岁月的流逝。“侬因爱竹重相访,尼亦看经未可寻”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庵内环境的喜爱以及对尼姑修行生活的关注。诗人亲自前来探访,而尼姑则在专心致志地诵读佛经,两者的行为形成对比,既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对精神修行的尊重。“四面短垣浮野色,数声高鸟入空林”描绘了庵周围自然景色的广阔与宁静,短垣与野色、高鸟与空林的组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进一步强化了庵内环境的清幽与和谐。最后,“闺中暂可停针线,仙梵频闻一洗心”表达了诗人暂时放下世俗事务,沉浸在庵内修行氛围中的感受。这里的“闺中”可能象征着外界的尘世生活,“针线”代表日常琐事,而“仙梵”则是指庵内的佛教仪式或修行活动,诗人通过这些描述,传达了寻求心灵净化与解脱的主题。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

猜您喜欢

题刘士平竹所卷
明·程本立
凤凰溪头十亩园,我昔种竹竹已蕃。揃除杂乱扶正直,不使恶类相牵援。春雷动地儿孙长,森然玉立参天上。玄冬何嫌霜霰重,赤日自憩风飙爽。一从宦辙梁宋游,熇埃眯目挥汗流。琉璃八尺谁.....
晨风行
南北朝·王循
雾开九曲渎,风起千金堤。岸回分野径,林际成牛蹊。凫随落潮去,日傍绮霞低。望日轻舟隐,瑟瑟远寒凄。还眺小平急,宴语方难齐。
寄题黄岩张氏隐居
明·李本
天台佳气郁茏葱,中有留侯慕赤松。绕屋溪声长落水,对门云气悉成峰。果林秋熟猿将子,药圃春肥鹿长茸。幽讨莫辞行路远,穿云巳办竹枝筇。
盈口驿
明·黄衷
溪桥往往逐溪斜,茅屋仍分燕子家。竹净残金犹琐碎,柳寒芳荫未交加。盘餐雾紫山厨蕨,井税春青石垄茶。小队轻轺何所事,有怀曾不为芳华。
山庄偶成
明·陈㷆
群山霜老枫叶红,几家篱落山之东。黄云收尽牛方卧,废井没泉苔半封。伊人长笑倚筇竹,缓步回循小径曲。石毛乱簇蟹眼醒,野筱偏藏鸟声续。晚烟隔岭梵宇遥,老僧入静居山椒。我欲从之问.....
慧聚杂题·西庵
宋·李乘
野蔓盘青上短檐,客来径草旋锄芟。禽饥闻磬来疏砌,僧饱携筇过别岩。茶鼎引烟熏纸帐,竹窗漏月射经函。西庵门外如何景,杳杳寒泾一叶帆。
奉和公济兄留周宾之句
宋·朱熹
端居感时序,驾言谁适从。聊携二三子,杖屦此日同。悠哉素心人,宴坐空岩中。真成三秋别,梦想情何穷。行行陟崇冈,引脰希高风。忽然两相值,俯仰迷西东。鳣堂偶休閒,鸡黍聊从容。不.....
桐庐道中杂咏(其一)
明·黎民表
宿雨朝来歇,山云尚接连。芙蓉乱越渚,粳稻满吴田。有景拚为客,无机任似禅。乡心虽强制,犹废夜中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