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便
季节
寒露
日常生活
杂感
劝勉

译文

腊月二十五日,拄着手杖步行二十五个圈(或许为节制自己身体的仪式动作)。
灯火在灯火器具下放置了二十五个,用拂子(一种清洁工具)拂去尘埃。
大家齐心协力把菜栽上堂前,虽然我对此没有特别的理解,但我会效仿古人栽种菜蔬。
如果菜苗最终没有生根发芽,那也是大家有福气。
不要无端地追求死板地打坐禅修,只要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心和境界。
突然间有所领悟,就像打斗中草贼大败。
总的来说,对于这个实践过程,必须要有自由自在的心态。
无论遭遇多少困苦和挫折,就像泥土上的人头一样,不怕风吹日晒。
即使年老,依然在田地里劳作,对钁头(农具)充满喜爱,这种家风自有通达的人来爱护。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禅宗修行的场景与哲理。诗中运用了数字“二十五”作为象征,可能寓意着修行过程中的种种考验与挑战,同时也暗示着修行者需要面对的内心世界复杂性。“腊月二十五,拄杖二十五”,开篇即以时间与行动的对称,形象地展现了修行者的坚定与执着。腊月是寒冷的季节,拄杖则象征着行走在修行路上的艰难与坚持。这里不仅强调了外在环境的考验,也暗含了内在精神的磨砺。“灯笼二十五,拂子二十五”,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称与对比。灯笼象征着指引方向的智慧之光,拂子则是清除障碍、扫除杂念的工具。通过数字的重复,诗人强调了修行过程中不断自我反省、去除杂念的重要性。“普请栽菜上堂,焦别无见解,且学古人栽菜”,这一句将日常劳作与禅修联系起来,通过“栽菜”这一具体行为,隐喻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通过劳动来净化心灵,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觉醒。“若还总不生根,也是诸人有彩”,这句话表达了对修行成果的期待与反思。只有当修行者的心灵真正有所收获,才能说是真正的成长与进步。“无端跂死禅和,只要硬守疆界”,诗人在这里批评了那些固执于形式、忽视内在体验的修行者,强调了修行不应局限于表面的形式,而应深入内心,体验真正的禅悟。“忽然筑著磕著,便见草贼大败”,这句描述了一种顿悟的状态,即在不经意间,通过某种特定的体验或事件,修行者突然领悟到真理,从而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认知与行为。“大凡履践此事,须要自由自在”,最后,诗人总结了修行的真谛,即真正的修行在于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外在束缚,内在的平静与和谐才是最终的目标。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深刻地探讨了禅宗修行的内在过程与外在表现,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达到心灵的觉醒与解脱。

释怀深

598首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猜您喜欢

郑介道见访
宋·许棐
步头杨柳种多年,今日方维胜客船。扫石共看山色坐,枕书同听雨声眠。溪羹旋煮莼丝滑,野饭新炊芡玉圆。不管归心忙似箭,强留吟过菊花天。
池上居(其三)
清·爱新觉罗·弘历
轩楹俯碧流,槛影座中浮。堪纳水云意,底论大小舟。风前饶乳燕,雨后尚鸣鸠。暇日无馀事,新题每见投。
次韵高宾王见投四首(其二)
宋·陈造
病念还家可奈愁,客中日月急梭投。土花晕壁迎梅雨,海燕将雏送麦秋。沾袖正怜珠陨睫,关门能复玉为舟。支头閤膝高舂卧,黄奶青奴共此楼。
谢池春(其三)
宋·陆游
七十衰翁,不减少年豪气。似天山、凄凉病骥。铜驼荆棘,洒临风清泪。甚情怀、伴人儿戏。如今何幸,作个故溪归计。鹤飞来、晴岚暖翠。玉壶春酒,约群仙同醉。洞天寒、露桃开未。
宾州劝农亭联
清·李彦章
万二千家为乡,看水田再熟,洫路交流,到处争留吾所憩;三百六旬成岁,忆春晚观风,秋晴喜雨,连年频与尔相亲。
次韵杨宰
宋·陈造
淮俗日就薄,识者颇借忧。天变不徒然,旱暵将谁尤。日来闻见同,比屋声悲愀。令君不鄙夷,疋马走道周。似闻疄陇间,蛰蛰霰雨稠。课功扑燎馀,准粟秉庾收。一毙乃百孳,皂坚肥螟蟊。服.....
织图二十四首(其五)二眠
宋·楼璹
吴蚕一再眠,竹屋下帘幕。拍手弄婴儿,一笑姑不恶。风来麦秀寒,雨过桑沃若。日高蚕未起,谷鸟鸣百箔。
寄容贯圭峰(其一)
明·陈献章
西风扶策上,病骨快新凉。乞米分僧饭,闻香过梵堂。闭门秋竹静,语鸟暮钟藏。浩浩蒲团上,还同在醉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