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
路
归
路
数
千
里
,
斜
阳
咫
尺
间
。
角
声
断
城
堞
,
离
恨
起
乡
关
。
宿
鸟
先
人
入
,
江
流
背
客
还
。
月
中
听
砧
杵
,
游
子
复
何
颜
。
写景
思乡
离别
译文
译文:归家的路途数千里之遥,而西沉的太阳仿佛就在眼前。
译文:城上角声响起又突然消散,离别的愁恨触动了思乡之情。
译文:夜宿的鸟儿都已归巢,只有我漂泊在江上,向着远方客行。
译文:在月光下听到捣衣声,漂泊的游子又怎能不愁颜。
赏析
这首诗《归路》是明代诗人阮自华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归途中的复杂情感与景象。首联“归路数千里,斜阳咫尺间”,开篇即以“数千里”之遥,展现归途的漫长与艰辛,而“斜阳咫尺间”则在对比中突出了时间的紧迫感与日暮的苍凉,营造了一种既期待又焦虑的氛围。颔联“角声断城堞,离恨起乡关”,通过“角声”这一特定的音符,渲染了边塞或城池的氛围,同时“断”字暗示了声音的断续与哀伤,与“离恨”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别离的痛苦。颈联“宿鸟先人入,江流背客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宿鸟”和“江流”赋予情感,前者“先人入”似乎在欢迎归人,后者“背客还”则仿佛在送别远行之人,这种巧妙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绪。尾联“月中听砧杵,游子复何颜”,以月夜的静谧为背景,通过“砧杵”的声音,即捣衣声,象征着家中的劳作与等待,而“游子复何颜”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家人期待时的愧疚与无力感,以及归途中的疲惫与迷茫。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深刻地描绘了诗人归途中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