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江
金
泽
寺
四
首
(
其
一
)
东
南
巨
浸
五
湖
深
,
古
寺
维
舟
正
夕
阴
。
客
到
山
僧
罢
清
磬
,
雀
諠
晴
日
下
高
林
。
夹
洲
烟
火
三
家
市
,
满
目
蒹
葭
万
里
心
。
徙
倚
不
知
余
兴
尽
,
月
明
还
拟
听
龙
吟
。
写景
古寺
市井
季节
秋季
咏物
山
怀古
情感
意境
场景
赏析
此诗描绘了松江金泽寺的宁静与自然之美。首句“东南巨浸五湖深”以宏大视角开篇,点出松江的地理位置和广阔水域,为后续景物描写铺垫。接着“古寺维舟正夕阴”一句,将读者引入一个静谧的夜晚,古寺与停泊的船只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幽静。“客到山僧罢清磬,雀諠晴日下高林”两句,通过“客到”引出访客与山僧的互动,清磬声止,营造出一种禅意氛围。而“雀諠晴日下高林”则以生动的鸟鸣声,反衬出环境的宁静与和谐。“夹洲烟火三家市,满目蒹葭万里心”描绘了一幅市井与自然交织的画面,烟火与市集展现人间烟火气,而“满目蒹葭万里心”则借芦苇的辽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广阔与深远思考。最后,“徙倚不知余兴尽,月明还拟听龙吟”两句,以诗人的行动和想象收尾,他徘徊于寺中,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直到月光洒落,似乎还能听到龙的吟唱,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神秘与超脱之感。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松江金泽寺及其周边环境的静美与深邃,以及诗人在此所感受到的宁静与超然,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的佳作。
唐顺之
590首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猜您喜欢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青鸟泉
唐·张乔
祗此沉仙翼,瑶池似不遥。有声悬翠壁,无势下丹霄。净濑烟霞古,寒原草木凋。山河几更变,幽咽到唐朝。
赠三侍御
唐·常建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乾。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明君错甚才,台上飞三鸾。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束身视天涯,安能穷波澜。孤鹤在枳棘,一枝非所安。逸.....
宫词一百七首(其十一)
明·宁献王
宫花著雨渐应稀,柳絮因风不肯飞。恰似太真春睡重,玉容娇惰不胜衣。
答报资旷老人见寄来韵(其三)
明·成鹫
境静人閒性所宜,住来遑问此何时。江山烟雨归名邈,今古晴阴互转移。兔径拓开迟客至,象王行处少人知。无情也解通消息,荔子先红向北枝。
题二树山人画双角石
清·王衍梅
横峰侧岭巧相兼,唤取鸦叉展画帘。南渡关山惭一角,北台风雪看双尖。梁家婢可明珠换,讲舍儿须锦髻添。诗老凋零余墨在,梅花僧印尚红钤。
法华清磬
清·苏再渔
悠悠玉磬隔汀沙,宛在中央扣法华。清响几番逾走浪,余音一缕袅浮槎。泠然有意敲残月,静处无心击断霞。独调宫商名利淡,此声应属老僧家。
北风行
明·朱应登
昨日南风扬,今朝北风急。南风吹山山不移,北风吹海海欲立。嗟哉!南风不与北风竞,物理自尔非相袭。轩辕台前烛龙晦,纥干山头冷雀泣。黄鹄摩空不得下,苍鹰愁枯湿。行人戢足不敢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