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秋景
祭祀
恭敬之情
孝感

译文

秋天的玉园里,霜露渐重,天色渐染,此时正是举行祭祀仪式的时节。
人们恭敬地带着圭璧等祭器,朝拜群神。同时,他们也以馨香之品,遥奉神灵,献祭于五陵之地。
在祠坛之上,似乎有神光降临。而祭祀的路边,燎火闪烁,仿佛照亮了夜空。
如今的宣室中,我们更注重孝道和感恩之心。我们要早些回去,向圣上汇报,以安其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祭祀的庄严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先祖的敬仰与怀念之情。首联“玉园霜露向秋澄,节序初临祀事兴”以“玉园”象征祭祀之地,霜露点染出秋日的清冷氛围,节序初至,祭祀活动开始,营造出肃穆而庄重的气氛。颔联“恭将圭璧朝群帝,遥奉馨香荐五陵”进一步描述了祭祀的仪式,用“圭璧”代表祭品,恭敬地向诸神献上,同时遥祭祖先陵墓,体现了对天地神灵及先人的尊敬与追思。颈联“祠坛眇眇神光下,路寝荧荧燎火升”描绘了祭祀现场的景象,祠坛之上,似乎有神光降临,增添了一种神秘而神圣的色彩;路寝(帝王的寝宫)处,火焰熊熊升起,象征着祭祀活动的热烈与虔诚。尾联“宣室于今敦孝感,还归早慰圣情凝”表达了对孝道的推崇和对先祖的深切怀念,即使在今日,这种孝敬之心依然深植人心,希望早日能归家,慰藉先祖的思念之情。整体而言,此诗通过对祭祀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传统礼制的尊重以及对先祖的深厚情感,语言典雅,意境深远,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唐顺之

590首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猜您喜欢

齐天乐·树园、橘公乘月来过,东坡泛舟赤壁之夕也。客去为词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盟鸥不管今何夜,鹤声露华偏警。去烛听秋,钩帘坠叶,清绝吾庐人境。孤光照岭。看如此江山,也堪乘兴。柳下扁舟,故开图画放吟咏。迎风一笑动竹,素心晨夕数,凉味同永。镜底无尘,尊.....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唐·李白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舞袖拂秋月,歌筵闻蚤鸿。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唐·杜甫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
赠别范邦秀节推转南京春曹
明·林光
袖拂西风起白蘋,暑馀初换一凉新。有官岂必惟科道,无欲终当见性真。南国同时多故旧,瓯闽垂老慰慈亲。春曹仪制非无事,莫遣乡情久滞人。
灞陵衰柳
明·王恭
昨夜微霜落灞桥,数行官柳正萧萧。听莺坐处空残叶,系马门前有旧条。色借青娥双晚黛,声随急吹度寒蜩。秦山送别那堪折,应把离情寄玉箫。
熙宁祀皇地祇十二首(其十二)送神用《阜安》
宋·郊庙朝会歌辞
神兮来下,享此苾芬。酌献雍雍,执事孔勤。神之还矣,忽乘飞云。遗我祺祥,物象忻忻。
题赵魏公幼舆丘壑图二首(其二)
元·宇文公谅
小斋松雪对青山,波上閒鸥自往还。文采风流今不见,空馀粉墨落人间。
次韵东桥方伯九月八日万松山亭邀饮夜归
明·屠侨
高岭登秋杪,衰年感物华。一尊同报节,四海正为家。幽洞松宜月,新亭竹胜花。酒阑还惜别,馀兴浩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