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
同
学
诸
子
覆
用
同
野
堂
韵
竟
日
无
言
默
默
居
,
心
斋
空
对
数
行
书
。
岂
怜
扬
子
谈
元
苦
,
终
讶
侯
芭
问
字
疏
。
师
友
渊
源
宁
漠
尔
,
古
今
议
论
正
纷
如
。
儒
家
事
业
资
明
辨
,
非
比
禅
逃
坐
佛
庐
。
抒情
读书
哲理
励志
译文
整日无语默默独处,内心清净只对着几行书。
岂会羡慕扬子谈及道之艰难,最终对侯芭提出的文字有所惊讶,疑惑不解。
老师与朋友的传承并不那么显眼,而古今的议论却如繁星点点般纷繁复杂。
儒家的事迹需要明确辨明是非,并非如同隐居寺庙,打坐学佛的人一样静修其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在静谧的环境中潜心读书,与古人对话,追求知识与真理的深邃意境。首联“竟日无言默默居,心斋空对数行书”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沉浸于学问之中的生活状态。诗人仿佛与书籍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心灵在书房中自由翱翔。颔联“岂怜扬子谈元苦,终讶侯芭问字疏”运用了典故,借扬雄和侯芭的故事,表达了对深入探讨学问的敬意和对浅尝辄止的批评。扬雄著《太玄》,其内容深奥难解;侯芭向扬雄请教,显示出求知的渴望与努力。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既赞美了深入研究学问的精神,也提醒了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理解。颈联“师友渊源宁漠尔,古今议论正纷如”强调了师友之间的传承与交流对于学问的重要性。这里的“宁漠尔”表达了一种不冷漠、积极的态度,即在师友之间寻求知识的源泉,古今的讨论和辩论如同激流一般丰富多样,激发了思考和创新。尾联“儒家事业资明辨,非比禅逃坐佛庐”将话题引向儒家思想,指出通过明辨是非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这与遁入佛门寻求解脱有所不同。儒家强调的是通过道德修养和智慧的运用,来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人完善的目标。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学者日常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古代学者精神的赞颂,展现了追求知识、深入思考、师友相长以及儒家伦理价值观的主题。诗中充满了对学问的热爱和对智慧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学问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悯农二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自勉
宋·陆游
曩岁读隐书,妄意慕陶葛。芝房及乳石,日夜躬采掇。飞举固未能,死籍或可脱。那知事大谬,发齿将秃豁。神仙岂弃汝,正坐自迂阔。馀年尚努力,勿待烛见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