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州
幔
城
初
解
向
朝
暾
,
霜
冷
重
裘
晓
未
温
。
小
邑
有
城
皆
垒
土
,
荒
原
无
地
可
通
村
。
邮
亭
过
客
频
询
路
,
茆
屋
迁
民
久
下
屯
。
此
去
景
阳
州
不
远
,
建
牙
鸣
鼓
是
营
门
。
地点
边塞
写景
田园
情感
写物
译文
译文:晨光初现,城门缓缓开启,寒霜尚在,厚重的大衣在清晨的寒气中仍然感觉不到温暖。
译文:在较小的城市中,城墙都是由泥土堆砌而成,荒凉的原野上已经没有了通往村落的道路。
译文:在邮亭中,过往的行客频繁询问道路情况;而那些迁居到茆屋(一种茅草搭建的房屋)中的民众早已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译文:此地的去处离景阳州已经不远了,前方那座建有牙旗(古代军中大旗)并鸣鼓的地方就是军营的大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德州的景象与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远之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生活。首联“幔城初解向朝暾,霜冷重裘晓未温”以清晨的阳光与寒冷的霜冻为背景,描绘出德州早晨的清冷景象。初解的幔城,即刚刚揭开晨幕的城市,沐浴在温暖的朝暾之中,而霜冷则暗示着夜晚的寒冷仍未完全消散,即使到了清晨,厚重的衣物依然不足以抵御早上的寒意。颔联“小邑有城皆垒土,荒原无地可通村”进一步描绘了德州的地理环境。这里的小城由泥土筑成,显示出其边远与简朴的特点;而广阔的荒原上,几乎没有可以通往村庄的道路,强调了德州的偏远与人烟稀少。颈联“邮亭过客频询路,茆屋迁民久下屯”则聚焦于人的活动。邮亭作为过往行人的休息之处,频繁有人询问道路,反映了德州作为边疆之地,虽交通不便,但仍然有来往的行人。茆屋迁民的描述,则展示了德州可能经历过的人口迁移与聚落变迁,暗示了这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尾联“此去景阳州不远,建牙鸣鼓是营门”将视线拉回至德州与邻近的景阳州之间,点明了德州的位置关系,并以“建牙鸣鼓”描绘出军队驻扎的场景,既体现了边疆之地的军事防御功能,也暗示了德州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德州自然景观、社会生活和历史背景的描绘,展现了边远之地的独特风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曾棨
71首
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其为人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乐大典》编纂。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
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唐·赵嘏
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己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