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举
子
时
所
用
方
砚
小
童
涤
之
误
伤
其
左
角
巾
箱
砚
子
何
处
得
,
溪
翁
用
作
待
鱼
石
。
博
时
不
费
杖
头
钱
,
遂
入
余
家
掌
文
墨
。
父
祖
相
传
晚
畀
予
,
自
幼
相
随
真
莫
逆
。
七
星
象
斗
隐
约
明
,
一
口
如
池
方
寸
窄
。
忆
曾
携
入
对
集
英
,
仅
毕
春
秋
二
三
策
。
后
来
随
宦
落
江
湖
,
同
上
武
昌
题
赤
壁
。
定
交
首
尾
三
十
所
,
晏
子
狐
裘
虞
老
屐
。
村
童
唐
突
岂
偶
然
,
一
角
微
伤
真
可
惜
。
大
禹
圭
玺
犹
缺
残
,
因
损
不
妨
成
友
益
。
灵
光
一
殿
亦
偶
存
,
小
物
本
来
甘
弃
掷
。
赞
经
禆
史
则
已
多
,
论
议
失
中
天
赐
谪
。
敬
追
子
产
谢
叔
向
,
息
黥
补
劓
全
吾
璧
。
怀古
咏物
赞美
读书
情感
友情
惜时
译文
巾箱砚台从何处得来,被溪边的老翁用来当作捕鱼的石头。
(这件物品)买来时不需要花费杖头(即不需要动用钱财),于是进入了我们家的文房中。
这是父祖们传下来的,晚些时候交给我,自从我小时候起就真地离不开它了。
七星图像斗(可能指砚台上的图案)隐约明亮,而砚池却小如方寸之地。
回忆过去曾携带它去参加科举考试,仅仅是为了完成春秋二三策的考试题目。
后来我随宦游而飘零江湖,也曾经带着它同游武昌并在赤壁题诗。
与它的交情始终不渝已经三十年了,像晏子一样穿着狐裘,穿着虞公的木屐鞋。
村童的无知冒犯不是偶然的,一角稍微受损真是令人可惜。
即使是大禹的圭玺也有缺憾残损,但因为有了缺损反而更显珍贵。
灵光殿的一角也偶然保存下来,小物件本来就应该被抛弃但因有它的陪伴而更加有益。
赞美的经典史书已经很多,但讨论议论时失之偏颇,好像是上天赐予的惩罚。
我将效仿子产和叔向一样珍视它,修补缺损使我的砚台完整无缺。
赏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对于一块祖传的砚石的珍视和不舍。砚石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承载着家风和文化的传承。诗人提到这块砚石曾被用作“待鱼石”,可见其材质之精美,后来成为家族中传承的宝物。“博时不费杖头钱”一句,表明诗人的父亲或祖父在购买此砚时并未花费多金,但却因其价值非凡而被珍藏。砚石最终到了诗人手中,这块砚子伴随诗人自幼至长,成为他创作和书写的伙伴。“七星象斗隐约明,一口如池方寸窄”描绘了砚石上精美的纹理和形状,显示出砚子的艺术价值。诗中还提到了诗人曾携带此砚参加科举考试,以及后来在旅途中与友人题诗的情况。然而,不幸的是,这块砚子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被小童误伤其左角。这一损害虽然不大,但对于珍贵之物的损伤,诗人仍感到可惜。即便如此,诗人也表示这并不妨碍他与朋友间的情谊。最后,诗人提到了赞美古圣先贤和历史人物,表达了对他们智慧和美德的敬仰,以及自己对于道德修养的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愿望。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