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河
·
和
王
潜
斋
韵
今
日
事
。
何
人
弄
得
如
此
。
漫
漫
白
骨
蔽
川
原
,
恨
何
日
已
。
关
河
万
里
寂
无
烟
,
月
明
空
照
芦
苇
。
谩
哀
痛
,
无
及
矣
。
无
情
莫
问
江
水
。
西
风
落
日
惨
新
亭
,
几
人
坠
泪
。
战
和
何
者
是
良
筹
,
扶
危
但
看
天
意
。
只
今
寂
寞
薮
泽
里
。
岂
无
人
、
高
卧
闾
里
。
试
问
安
危
谁
寄
。
定
相
将
、
有
诏
催
公
起
。
须
信
前
书
言
犹
未
。
战争 边塞
抒情 悼亡
写景 山水
译文
今日的局势为何如此混乱,究竟是谁造成的呢?
战乱后留下的无数白骨遮蔽了山川平原,让人深感痛恨,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远隔万里的关河之地静寂无声,没有烟火,只有明月空照着芦苇荡。只能空自悲痛,什么都无法挽回。
面对这无情的局面,无需再问江水。西风中落日余晖映照在新亭之上,有多少人因此而流泪。
战争与和平究竟哪一个是好的策略呢?在危难之时,只能寄希望于天意了。
现在的人们都寂寞地生活在荒野之中。难道没有人能像过去的人一样,高卧乡间,享受宁静吗?
试问这安危之事由谁负责?定会有诏书催人奋起。
必须相信前人的书信中说的话还没有完全实现。
赏析
这首宋词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惨象,表达了对生灵涂炭的深深哀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质问战争的责任归属,"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形象地展示了战场的凄凉与死亡的普遍。"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渲染了寂静而冷清的边塞景象,月光下的芦苇更显得孤独无助。"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坠泪"借景抒情,夕阳西下,新亭悲凉,暗示着人们对战乱的无奈和哀伤。诗人质疑"战和何者是良筹",表达对决策者的不满,认为拯救危难应顺应天意,而非盲目争斗。"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揭示了民间的困苦和隐士的无奈,"试问安危谁寄"发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最后,"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预示着可能的朝廷召唤,暗示着诗人期待有人能挺身而出,结束战乱。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人物心理,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曹豳
10首
曹豳(bīn)(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擢秘书丞,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谥文恭。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全宋词》辑其词二首。一作东猷。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擢秘书丞,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谥文恭。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全宋词》辑其词二首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