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京
绝
句
(
其
六
)
小
人
藜
苋
便
充
肠
,
丞
相
何
须
一
万
羊
。
宾
客
馀
餐
到
僮
仆
,
不
知
金
紫
是
愁
囊
。
怀古
忧民
对比
讽喻
译文
第一句“小人藜苋便充肠,丞相何须一万羊。”的意思是:普通百姓吃些粗糠糙谷就能填饱肚子,丞相您又何必需要耗费大量羊肉等珍贵食材呢?
第二句“宾客馀餐到僮仆,不知金紫是愁囊。”的意思是:宴席上剩余的食物会分给到仆人、童子们吃,而那些金紫华贵的衣服(可能象征着贵族的生活或官位的地位),实际上却让人感到忧愁和负担。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差距与道德观念的扭曲。首句“小人藜苋便充肠”描绘了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他们以粗陋的食物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生活简朴而艰辛。接着,“丞相何须一万羊”则转向对权贵的讽刺,指出高官显贵们即使拥有无尽的财富,仍不满足,甚至不惜耗费巨资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体现了物质财富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贪欲与不公。后两句“宾客馀餐到僮仆,不知金紫是愁囊”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它指出,权贵们的奢侈生活并非建立在个人努力或正当获取之上,而是通过剥削他人和社会资源实现的。即便是宴席后的残羹剩饭,也会被下层人士分享,这既是对权贵浪费行为的批判,也是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揭露。同时,诗句中的“金紫”象征着权力与地位,但在这里却成了“愁囊”,意味着这些看似光鲜的外在标志,实际上蕴含着深深的忧虑与痛苦,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对权贵阶层的不满与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元末明初社会的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以及阶级矛盾,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梵琦
123首
俗姓朱,小字昙曜。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为第一。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自号西斋老人。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古歌
汉·两汉乐府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题玉川月蚀诗后
宋·赵孟坚
哆口支牙月蚀诗,遗编读著凛风规。如何晚节从污合,竟与奸臣血作泥。
即事四首(其四)
宋·陆游
放翁老去未忘情,镜里森然白发生。一片常愁见花落,三声最怕听猿鸣。年年双只路傍堠,夜夜短长城上更。晚悟一条差似可,孤舟渔火看潮平。
江夏八咏(其五)奇章亭
宋·贺铸
亭揭奇章榜,斯民孰去思。多惭羊叔子,涕泗岘山碑。
避寇即事十二首(其二)
宋·左纬
遥闻乌合辈,数十破钱塘。故是升平久,胡为守备亡。天诛初不暴,贼势尚云张。作过古来有,未宜忧我皇。
读邯郸野老卫河谣小述三首(其二)
明·孙承恩
老人诗句不支吾,为泣民穷泪眼枯。何当录上献天子,便是当年郑侠图。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