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便
怀古
忧民
对比
讽喻

译文

第一句“小人藜苋便充肠,丞相何须一万羊。”的意思是:普通百姓吃些粗糠糙谷就能填饱肚子,丞相您又何必需要耗费大量羊肉等珍贵食材呢?
第二句“宾客馀餐到僮仆,不知金紫是愁囊。”的意思是:宴席上剩余的食物会分给到仆人、童子们吃,而那些金紫华贵的衣服(可能象征着贵族的生活或官位的地位),实际上却让人感到忧愁和负担。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差距与道德观念的扭曲。首句“小人藜苋便充肠”描绘了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他们以粗陋的食物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生活简朴而艰辛。接着,“丞相何须一万羊”则转向对权贵的讽刺,指出高官显贵们即使拥有无尽的财富,仍不满足,甚至不惜耗费巨资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体现了物质财富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贪欲与不公。后两句“宾客馀餐到僮仆,不知金紫是愁囊”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它指出,权贵们的奢侈生活并非建立在个人努力或正当获取之上,而是通过剥削他人和社会资源实现的。即便是宴席后的残羹剩饭,也会被下层人士分享,这既是对权贵浪费行为的批判,也是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揭露。同时,诗句中的“金紫”象征着权力与地位,但在这里却成了“愁囊”,意味着这些看似光鲜的外在标志,实际上蕴含着深深的忧虑与痛苦,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对权贵阶层的不满与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元末明初社会的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以及阶级矛盾,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梵琦

123首
俗姓朱,小字昙曜。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为第一。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自号西斋老人。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