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
齿
禅理
送别
抒情
哲理
写人

译文

永嘉的某位老人走错了路,被人称为“一宿觉”。
曹溪只是一个打柴的人,哪里懂得佛法的学习。
三千种威严和八万种行为,在一阵清风的吹拂下瞬间消散。
偶尔写成了文字,被人们称为真正的经典。
在泥土中洗去尘土,却不断添加画蛇添足的装饰,空留叮咛。
看他们两下子的动作似乎都不对,学者怎么能超脱生死呢?
如来藏里原本就没有宝珠,万古以来只留下虚名在口齿之间。
请为我向净光殷勤询问,永嘉的老人应该正忙于应对。
与现在这个时节相比要说什么呢?不要留恋松风和江月。

赏析

这首诗以对话形式展开,探讨了佛教修行中的误区与真谛。诗人梵琦借由对“永嘉老人”和“曹溪樵夫”的比喻,揭示了在追求佛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陷入形式主义的陷阱,过分执着于外在的仪式与行为规范,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真正觉醒与解脱。“三千威仪八万行”,指的是佛教中繁复的礼仪与戒律,诗人通过这一表述,指出这些外在的形式虽然重要,但若不与内心的觉悟相结合,便可能成为束缚而非助力。“一霎清风顿销铄”,形象地描绘了真正的觉悟如同清风一般,能够瞬间消融内心的束缚与迷雾,揭示了内在觉醒的重要性。“偶然撰得文字成,被人唤作真丹经”,讽刺了人们在追求佛法时,往往过于依赖文字与理论,而忽视了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诗人强调,真正的佛法并非文字所能完全囊括,而是需要通过个人的实践与体验来领悟。“泥中洗土不唧?,画蛇添足空丁宁”,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形式主义的危害,指出在某些情况下,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适得其反,如同在泥中洗土而不必过于用力,画蛇添足只会破坏原有的和谐。最后,“如来藏里本无珠,万古虚名挂唇齿”,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指出真正的智慧与解脱并非外在于我们,而是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无需外求。真正的佛法,不应被长久以来的虚名所束缚,而应回归到其本质——内在的觉醒与解脱。“为我殷勤问净光,永嘉老人应著忙。说与如今甚时节,莫恋松风与江月。”诗人以恳切的语气,鼓励听者去寻找内心的光明,超越外在的诱惑,把握当下,追求真正的精神自由与解脱。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思了佛教修行中的常见误区,并引导读者回归到佛法的核心——内在的觉醒与解脱,具有深刻的哲学与宗教意义。

梵琦

123首
俗姓朱,小字昙曜。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为第一。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自号西斋老人。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