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溪
田
家
作
罗
山
九
月
收
禾
黍
,
山
下
人
家
向
田
墅
。
或
逢
椎
髻
梁
鸿
妻
,
或
见
平
头
王
霸
妇
。
金
房
玉
粒
正
离
离
,
南
陌
西
阡
各
分
取
。
老
翁
支
颐
有
喜
色
,
引
行
儿
童
驱
鸟
鼠
。
日
暮
腰
劆
相
命
归
,
一
声
野
鹤
千
山
雨
。
田园
秋收景象
赞美田园
地方风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一个典型的农村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忙时节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的劳作生活。首句“罗山九月收禾黍”,点明时间与地点,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在罗山这片土地上,人们正在收割成熟的稻谷和黍子。接着,“山下人家向田墅”描绘了山脚下村落的景象,农舍围绕在田野之间,一片繁忙而和谐的乡村生活图景。接下来的几句“或逢椎髻梁鸿妻,或见平头王霸妇”,以生动的细节刻画了田间劳作的妇女形象,她们或如古代文人笔下的梁鸿之妻,或如普通农妇,各自忙碌着,体现了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角色。“金房玉粒正离离”一句,赞美了丰收的景象,稻谷颗粒饱满,金黄耀眼,如同珍珠般排列整齐,展现出丰收的喜悦和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南陌西阡各分取”描述了农民们按照田地的方位,有序地收割作物,各自负责自己的一片田地,体现了劳动分工的合理性和协作精神。“老翁支颐有喜色,引行儿童驱鸟鼠”描绘了老一辈农民的满足与喜悦,他们以慈祥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不忘引导孩子们参与劳动,教育下一代,体现了家庭与社会的传承。“日暮腰劆相命归,一声野鹤千山雨”则以日落时分的景象结束全诗,夕阳西下,劳作一天的人们开始收拾工具,准备回家,此时,一只野鹤的叫声打破了宁静,预示着夜幕即将降临,一场山雨即将到来,为全诗增添了一抹诗意的氛围。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朝时期农村生活的质朴与和谐,以及人们对劳动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猜您喜欢
正月十八日四首(其二)
宋·张耒
收灯城市接荒村,翁媪耽眠日已暾。何事牧童能早起,缓驱白牯出柴门。
春蔬
宋·张耒
新春书剑滞江城,又见南蔬入旅羹。关心太昊祠前路,小甲连畦带雪晴。
和太学赵鸿博士归蔡中
唐·李频
得禄从高第,还乡见后生。田园休问主,词赋已垂名。扫壁前题出,开窗旧景清。遥知贤太守,致席日邀迎。
至邑有感二首(其二)
宋·赵蕃
老稚欢呼南北街,争看前日令君来。看花不比玄都观,尽是当时手自栽。
金刀坑迎将家待追浆坑十馀户山农不至因题其壁
宋·黄庭坚
穷乡阻地险,篁竹啸夔魖。恶少擅三窟,不承吏追呼。老翁燕无凶,偃蹇坐里闾。后生习闻见,官不禁权舆。怀书斥长吏,持杖鏖公徒。遂令五百里,化为豺豕墟。古来沈牛羊,檄水臣鳄鱼。猛.....
即事
清·爱新觉罗·弘历
刚庆豫齐沾泽足,又愁三晋望恩深。江南雨度悉风景,历年二月多霪霖。今春何幸逢晴霁,饲蚕颇喜宜织纴。菜华麦秀飏暄日,蔀屋茅檐忘久阴。为庆即虑庆生肆,为愁每致愁弗任。豫齐江南则.....
后垄
清·阮蔡文
去县日以远,风俗日以变。顾此后垄番,北至中港限。音语止一方,他处不能辨。头发顶上垂,当额前后剪。发厚压光头,其形类覆碗。亦有一二人,公然戴高冕。黑丝及红绒,缠之百千转。大.....
田园(其六)
宋·徐瑞
连筒通稻渠,分溉五亩园。桑麻日青青,畦蔬亦已繁。晨兴荷锄出,日入荷锄还。所乐固有在,辛苦不足言。邻翁笑相劳,子乃不惮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