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俗
除
夕
门
设
纸
虎
祭
以
鸭
焚
之
谓
可
厌
煞
余
名
之
曰
焚
虎
元
夕
女
子
偷
折
人
家
花
枝
谓
异
日
可
得
佳
婿
余
名
之
曰
窃
花
往
时
在
京
师
作
梦
树
堂
花
二
诗
谓
事
极
韵
且
可
举
以
为
偶
也
今
兹
将
毋
同
因
赋
四
绝
句
死
虎
犹
能
激
毒
龙
,
精
诚
大
府
慰
三
农
。
海
隅
莫
怪
频
驱
鬼
,
厌
煞
迎
神
重
季
冬
。
节日
民俗
寓言寓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地方习俗中除夕之夜设置纸虎并焚烧以驱邪避灾的传统,以及对这一习俗的幽默解读。诗人通过“死虎犹能激毒龙”一句,巧妙地将纸虎与传说中的猛兽相联系,暗示其在人们心中的威慑力。接着,“精诚大府慰三农”表达了人们对这一仪式虔诚的信仰,认为它能够安抚天地,为农民带来丰收。“海隅莫怪频驱鬼,厌煞迎神重季冬。”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这一习俗的目的,即驱除邪恶,迎接新年。诗人以“海隅”指代偏远之地,强调这一传统在台湾各地的普遍性,同时也表达了对频繁进行驱邪活动的理解和接受。最后一句“女子偷折人家花枝谓异日可得佳婿”则引入了另一个风俗,即年轻女子在除夕夜偷折他人家的花枝,相信此举能为自己带来未来的幸福婚姻。诗人以“余名之曰窃花”表示对这一行为的认同,并将其与前文的驱邪仪式相提并论,展现了台湾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台湾地方独特的年节习俗,还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传达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您喜欢
除夜(其三)
宋·方岳
春缸落面滑于油,旋泼醅来不用篘。穷鬼相随政相熟,莫题荼垒恼渠休。
偈一百二十首(其四十一)
宋·释怀深
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
苑里年节竹枝词(其七)
清·蔡见先
香花酒果列多盘,高供巍巍七妈坛。有巧似知人尽乞,小儿身上乞平安。
渔家傲
元·欧阳玄
四月都城冰碗冻。含桃初荐瑛盘贡。南寺新开罗汉洞。伊蒲供。杨花满院莺声弄。岁幸上京车驾动。近臣准备銮舆从。建德门前飞玉鞚。争持送。葡萄马乳归银瓮。
凤山竹枝词(其二)
清·卢德嘉
士女纷纷到八庄,元宵三日正迎王。乞糖乞米求多福,一倍还须两倍偿。
课儿联(其二)
清末近现代初·梁鼎芬
社日家家酒;元宵处处灯。
戊子元旦四首(其二)
清·程素绚
举目遥看万象新,一年今日是良辰。暂停针线显无事,初换绮罗稳称身。处处院中都剪彩,家家门上帖宜春。别来暗把心香祝,愿祝亲为百岁人。
番社杂咏二十四首
清·黄叔璥
历书不识岁时增,月几回圆稻一登。邻社招邀同报赛,竹杯席地俗相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