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
淘
沙
(
其
二
)
去
燕
又
来
鸿
。
节
序
匆
匆
。
秋
声
半
夜
搅
梧
桐
。
惊
起
南
窗
千
里
梦
,
满
地
西
风
。
欹
枕
听
寒
蛩
。
离
思
无
穷
。
归
期
又
误
菊
花
丛
。
遥
想
玉
人
肠
断
处
,
屈
遍
春
葱
。
秋景
思乡
离思
写鸟
听寒蛩
节序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杨慎的《浪淘沙·其二》,虽然题目中给出的是“去燕又来鸿”,但这并非完整的诗句,可能是诗中的某一句。根据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在描绘季节更替和离别之情。"去燕又来鸿"暗示着时光流转,燕子离去,鸿雁归来,象征着人事的变迁。"节序匆匆"表达了时间的快速流逝,"秋声半夜搅梧桐"则以秋夜的凄凉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惊起南窗千里梦"描绘了梦中人被秋声惊醒,梦境与现实的距离遥远,反映出诗人对远方的思念。"满地西风"进一步渲染了萧瑟的氛围,"欹枕听寒蛩"则通过深夜的虫鸣,强化了孤独和寂寞的感觉。"离思无穷"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无尽的离愁别绪。"归期又误菊花丛"暗示着期待中的归期又一次错过,而菊花盛开的秋季正是思乡和怀人的时节。最后两句"遥想玉人肠断处,屈遍春葱"通过想象远方的爱人因思念而憔悴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牵挂和痛苦。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家的无奈情绪,语言简洁,情感深沉。
杨慎
1519首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后因流放滇南,、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猜您喜欢
即事
清·爱新觉罗·弘历
崇邱倚杵玉绳低,开锦风前百鸟啼。山体静存云幻动,马头东向雾迷西。溶溶澹带晨蟾影,??幽寻野鹿蹊。讵为盘游恣从兽,诘戎深意此中稽。
题马贲画鸂图
金·党怀英
双眠双浴水平溪,共看秋光卧两堤。谁信潇湘有孤雁,冷沙寒苇不成栖。
宋州月夜感怀
唐·储嗣宗
雁池衰草露沾衣,河水东流万事微。寂寞青陵台上月,秋风满树鹊南飞。
返照
明·钮仲玉
返照吞江色,归云护石田。半含吴地曲,不尽越山偏。万木回元气,群鸦接暝烟。飘然陆鲁望,随意泛湖船。
咏怀
金末元初·元好问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秋夜独坐答张南山
清·江之纪
落叶萧骚秋气深,无情星汉自西沈。四边蛩语喧墙角,一线镫光透竹阴。元亮诗篇形赠影,南华身世目怜心。多愁奈尔张平子,说起归田忆故林。
和黄子馀湖南道中寄弟子默二首(其一)
宋·王庭圭
花落黄陵庙,禽声隔岸闻。山川湖外远,牛斗地形分。回趁峰头雁,遥瞻岭上云。惠连诗更好,梦里亦思君。
清平乐(其三)
宋·晏殊
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