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鸿
西
秋景
思乡
离思
写鸟
听寒蛩
节序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杨慎的《浪淘沙·其二》,虽然题目中给出的是“去燕又来鸿”,但这并非完整的诗句,可能是诗中的某一句。根据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在描绘季节更替和离别之情。"去燕又来鸿"暗示着时光流转,燕子离去,鸿雁归来,象征着人事的变迁。"节序匆匆"表达了时间的快速流逝,"秋声半夜搅梧桐"则以秋夜的凄凉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惊起南窗千里梦"描绘了梦中人被秋声惊醒,梦境与现实的距离遥远,反映出诗人对远方的思念。"满地西风"进一步渲染了萧瑟的氛围,"欹枕听寒蛩"则通过深夜的虫鸣,强化了孤独和寂寞的感觉。"离思无穷"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无尽的离愁别绪。"归期又误菊花丛"暗示着期待中的归期又一次错过,而菊花盛开的秋季正是思乡和怀人的时节。最后两句"遥想玉人肠断处,屈遍春葱"通过想象远方的爱人因思念而憔悴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牵挂和痛苦。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家的无奈情绪,语言简洁,情感深沉。

杨慎

1519首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后因流放滇南,、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