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
写物
祈雨
感恩
祈福
农家场景

译文

广阔的田地将开始种庄稼,农夫们忙着选种整修农具。那些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我就扛着锋利的板锹下地。我从南北垄向的地块开始,播下五谷杂粮稻麦黍菽稷。棵棵庄稼长得挺直又健壮,曾孙看了喜上眉稍心顺意。
禾苗开始秀穗进入灌浆期,很快籽粒坚硬开始成熟了,地里没有秕禾也没有杂草。农夫们除掉食心虫食叶虫,还有那些咬根咬节的虫子,不教害虫祸害我的嫩苗苗!祈求田祖农神发发慈悲吧,把害虫们付之一把大火烧!
高天上浓厚的流云满山飘,小雨淅淅沥沥润如酥奶酪。先灌溉好我主人家的公田,再把我们农奴家的私田浇。那里有没割下来的嫩棵子,这里有没捆起来的稻谷草。那里有丢落的束束麦个子,这里遗漏的禾穗子也不少:都成了孤寡老妇的手中宝。
周王亲到田间地头来视察,携妻带子和农夫们把话唠。到南北垄向的田头把饭送,管农业的小官儿喜上眉稍。周王亲临恭恭敬敬来祭祀,献上红牛黑猪作的牺牲品,供上五谷杂粮黍菽稷麦稻。虔诚祭祀进献供品把香烧,祈求上苍降下大福禄位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耕与收获的画面,通过对农业活动的细腻描述,展现了古人对土地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开篇“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直接描绘出广阔农田中人们紧张而有序的劳作场景,反映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古人对于农业活动的重视。诗中的“我”字表明诗人亲身参与其中,“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等用词生动地展现了农事劳作的艰辛与繁忙。紧接着“既庭且硕,曾孙是若”一句,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在接下来的几行中,“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等字眼,用来形容农作物的茁壮成长和品质优良,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预期的愿望。而“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则明示了古人对于保护农田、防治病虫害的重视。诗中还提及“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有渰萋萋,兴雨祈祈”,这部分内容反映出古人对自然力的敬畏和依赖,以及通过祭祀来求得丰收的宗教信仰。末尾几句“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则通过对家族成员和祭品的描述,表现了丰收后的庆祝与感恩之情,以及对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宁的美好愿望。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还深刻地反映出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通过对农事活动的细腻描写,诗人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尊重自然的生活态度。

诗经

306首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