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
水
月
在
手
银
塘
水
满
蟾
光
吐
,
嫦
娥
夜
夜
冯
夷
府
。
荡
漾
明
珠
若
可
扪
,
分
明
兔
影
如
堪
数
。
美
人
自
挹
濯
春
葱
,
忽
讶
冰
轮
在
掌
中
。
女
伴
临
流
笑
相
语
,
指
尖
擎
出
广
寒
宫
。
写水
月景
抒情
节日
中秋
女子活动
赏析
这首元代郑奎妻所作的《掬水月在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月下水中的美丽景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月光、水波、明珠与兔影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首句“银塘水满蟾光吐”,以“银塘”形容水面的清澈明亮,而“蟾光”则指月光,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水面上泛起的银色光芒。接下来,“嫦娥夜夜冯夷府”一句,借用了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和冯夷(河神)来增添画面的神秘感,暗示月光下的水世界充满了奇幻色彩。“荡漾明珠若可扪,分明兔影如堪数”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水中倒映的景物。明珠与兔影在水中轻轻荡漾,仿佛伸手可及,又清晰可见,给人以无限遐想。这里通过“可扪”和“堪数”两个词,强调了月光下水中的景物既真实又梦幻的特点。“美人自挹濯春葱,忽讶冰轮在掌中”两句,诗人将自己比作一位美人,她轻盈地在水中洗涤,不经意间发现月亮竟仿佛被握在手中。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最后,“女伴临流笑相语,指尖擎出广寒宫”一句,描绘了诗人在与同伴分享这份惊喜时的情景。她们在水边嬉笑交谈,仿佛能将广寒宫(即月宫)捧于指尖,进一步强化了月光下的奇妙体验。整首诗通过对月光、水、明珠、兔影等自然元素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巧妙融入,创造了一个既现实又超脱的诗意世界,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
猜您喜欢
夫人閤春帖子(其三)
宋·胡宿
酿酒渟神水,延年饮露华。八风朝圣日,三境住仙家。
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南巡往日怜韶石,遍奏鸣琴六六峰。天阙自开双锦绣,翠华长驻一芙蓉。月明瑶瑟来双女,风起珠尘绕六龙。云里帝城蒲阪似,葱葱御气绛绡重。
木兰花慢·过济南·中秋咏月
明末清初·吴伟业
冰轮谁碾就,千尺起,啸台东。记白傅堤边,庾公楼上,几度曾逢。今宵广寒高处,问嫦娥、环佩在何峰。天上银河珠斗,人间玉露金风。听江楼鹤唳横空。人影立梧桐。有宫锦袍绯,纶巾头白.....
端午偕补金小岩半樗山子光云守之观竞渡遂至海幢寺还过洋商肆楼登海珠寺炮台(其二)
清·李兆洛
浩荡珠江碧水湾,接连花地启禅关。一条果市人阗咽,百尺经楼佛空间。白足有贤思入社,青畦无数当看山。壁间小记题吾友,可惜斯游未及攀。
题张司马七夕乘槎图(其二)
清·六十七
海国茫茫水拍天,灵槎安稳御风烟。君家惯犯支机石,好挽银河润野田。
端午偕补金小岩半樗山子光云守之观竞渡遂至海幢寺还过洋商肆楼登海珠寺炮台(其一)
清·李兆洛
且泛蒲觞莫放空,莲青藕白荔支红。星星蜃气兼朝雨,猎猎樯旗飐海风。苍兕练多金鼓习,岛夷驯久岁时同。云溪绿柳应无恙,何日听歌画舫中。
八月十五夜对月
宋末元初·方回
散发披襟一再窥,未甘兀兀守书痴。月圆照尽天圆处,秋半凉当夜半时。人世无灯方作梦,山翁有酒更能诗。此心除却嫦娥外,惟许崚嶒瘦影知。
蝶恋花(其二)残月,叠前韵
清末近现代初·陈衍
月上墙腰无几尺。耽搁人眠,故故帘钩白。不是灵妃江海隔。泥伊唤住同邀笛。较雨量晴多事客。一样寻常,近水夸先得。等到曲终江上瑟。数峰不辨青和黑。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