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
渡
扬
子
江
却
寄
江
南
亲
故
返
照
满
寒
流
,
轻
舟
任
摇
漾
。
支
颐
见
千
里
,
烟
景
非
一
状
。
远
岫
有
无
中
,
片
帆
风
水
上
。
天
清
去
鸟
灭
,
浦
迥
寒
沙
涨
。
树
晚
叠
秋
岚
,
江
空
翻
宿
浪
。
胸
中
千
万
虑
,
对
此
一
清
旷
。
回
首
碧
云
深
,
佳
人
不
可
望
。
山水写景
思乡
思念
写水
写秋
怀人思亲
译文
夕阳倒映在寒冷的水流中,小船随意地漂浮摇曳。
我托腮远眺千里之外,烟雾缭绕的景色千变万化。
远处的山峦时隐时现,一片孤帆在风和水上飘荡。
天空清澈,飞鸟消失,水边沙滩因寒冷而显得更开阔。
傍晚的树林中层峦叠嶂,江面上翻腾着夜晚的波浪。
心中万千思绪,在这清朗开阔的景象前都消散了。
回望那深远的碧蓝天空,美丽的身影已不可追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乘船过江的景象。"返照满寒流,轻舟任摇漾"一句,以动人的笔触表达了阳光反射在清冷的水面上的美丽,以及小舟在波光粼粼中随波逐流的情景。"支颐见千里,烟景非一状"则是诗人从船上望去,无边无际的风景尽收眼底,每一处都有各自的迷人景色。这里展示了诗人的胸襟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接下来的"远岫有无中,片帆风水上"展现了山峦隐约不见踪迹,只有一叶扁舟随着风和水流而去的宁静与自由。诗人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天清去鸟灭,浦迥寒沙涨"描述了天空澄明,鸟儿归巢无声,只剩下河岸上的沙滩在秋风中逐渐隆起,这是一幅秋末的静谧画面。随后的"树晚叠秋岚,江空翻宿浪"则是对自然景物的一种抒情。诗人通过层叠的树木和江水中的波涛,传达了内心的激荡与深沉。在"胸中千万虑,对此一清旷"中,诗人的思绪如潮汐般涌动,但面对眼前的景色,他的心灵却是那么宁静和开阔。这种情感的转换,体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和丰富。最后两句"回首碧云深,佳人不可望"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那种无论如何也无法相见的苦涩之情。这里的"碧云深"既是自然景物,也象征着遥远和难以触及。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秋天江水行舟的描绘,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同时,它也传达了一种淡淡的离愁与乡思,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佳作。
权德舆
388首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唐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举。唐宪宗时,累迁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坐事罢相,历任东都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年)去世,年六十。追赠左仆射,谥号“文”。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猜您喜欢
卜算子·秋思
明·叶小鸾
天澹水云平,风袅花枝动。罗幕凉生翠袖轻,柳外飞烟共。独座思悠扬,箫管慵拈弄。怅冷西窗一夜香,寂寞添幽梦。
踏莎行·闲游
宋·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南浦(其一)春水
宋·王沂孙
柳下碧粼粼,认曲尘乍生,色嫩如染。清溜满银塘,东风细、参差縠纹初遍。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再来涨绿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葡萄过雨新痕,正拍拍轻鸥,翩翩小燕。帘影蘸楼阴.....
明月生南浦
清·郑兰孙
雨过银屏风暗度。云洗天空,又见冰轮吐。窗下水沉香细护。五铢衣薄凉生素。拟欲报琼还又住。几度裁笺,自愧难追步。减尽吟怀无好句。宵深自把兰釭炷。
湘夫人二首(其一)
唐·郎士元
蛾眉对湘水,遥哭苍梧山。万乘既已殁,孤舟谁忍还。至今楚竹上,犹有泪痕斑。
三水舟中别诸亲族二首有引(其二)
明·卢龙云
俛仰思前度,魂销几弟兄。归来重聚首,死别已吞声。未论干时计,先伤造物情。交亲期末路,珍重保馀生。
泛月(其二)
明·张家玉
澄江净于练,归人浩思发。不信捲帘人,相思有明月。
江头别
明·郑琰
江风今夜寒,郎且江边住。拂晓上楼看,郎船不知处。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