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边塞
战争
写景抒情
抒情言志
离别
史实
悼亡
挽歌

赏析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的《次昌乐》诗,描绘了战乱时期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场景,以及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首联“世乱何从托此身,荒城牢落偶相亲”,开篇即点明主题,世道混乱,诗人难以找到安身之所,只能在荒凉的城中与偶然相遇的人为伴。这里通过“世乱”、“荒城”、“牢落”等词,营造出一种凄凉、无助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动荡时代的无奈和痛苦。颔联“民情固洽初来日,兵气终悲乍见人”,进一步揭示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影响。初到此地时,人们之间的关系尚且和谐融洽,但随着战争的爆发,这种和谐被无情打破,人们见面时都充满了悲伤和恐惧。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战前后的社会变化,以及战争对人心的深刻影响。颈联“钜鹿郡连来羽檄,穆陵关近起烽尘”,描述了战事的紧迫和激烈。钜鹿郡不断传来紧急军报,穆陵关附近烽烟四起,战火蔓延。这里运用了“羽檄”(古代紧急文书)和“烽尘”(烽火和尘土),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紧张局势和破坏力。尾联“携家避地头俱白,寇至更堪消息真”,诗人与家人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离开家园,两鬓斑白。当敌人真的到来时,他们更加担心和害怕。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忧虑,以及对战乱给家庭带来苦难的感慨。整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戴良

310首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猜您喜欢

客有自燕而归哀其老而赠之
唐·常建
羸马朝自燕,一身为二连。忆亲拜孤冢,移葬双陵前。幽愿从此毕,剑心因获全。孟冬寒气盛,抚辔告言旋。碣石海北门,馀寇惟朝鲜。离离一寒骑,袅袅驰白天。生别皆自取,况为士卒先。寸.....
缪都指挥挽诗
明·杨士奇
龙飞肇淮土,维公奋云从。挥戈逐代北,跃马趋山东。峥嵘摧劲敌,意气当前锋。百战有爵位,屡迁乃益崇。洞庭与彭蠡,先后填巨邦。百岁焉足多,一朝上埃风。灵车发华屋,祖送出崇墉。萧.....
题蒙泉吏隐图
元·陈旅
世皇昔日收云南,鲸鲵伾伾手所戡。乌蒙乌撒腹心地,不有军府谁其监。汉廷遣将非充国,累岁屯田无善绩。兵骄民犷土不畬,国帑空曾糜万亿。大名刘侯文武才,承诏万里诛蒿莱。豪蛮尽戢戎.....
悼李公奇(其一)
明·清濋
自从绣帽离京国,平克山东又海东。决策但期千里胜,回头俄见一星红。云横古汴神兵寂,月满长淮虎帐空。最忆张巡齿牙落,唐家青史有奇功。
临江仙(其二)
宋·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薤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三)
南北朝·鲍照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
送西域丁鹤年兵后还武昌省亲墓(其二)
明·来复
燕云何处是并州,赤壁矶头问去舟。海阔山长羁旅梦,天荒地老死生愁。他乡寒食身千里,故陇斜阳土一抔。为语东归华表鹤,英雄馀骨几人收?
北来人二首(其二)
宋·刘克庄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