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广
秋景
励志
咏史
抒情
写士

译文

明朝非常重视科举考试,而文运之星光辉闪耀。
我虽然才疏学浅,却也有幸参与秋天的科举考试,坐在众多学识渊博的士子中。
众多有才华的士子汇聚于考试场所,身着冠佩的都是当时的俊杰。
主考官持有宪节主持考试,他们的风采照耀着众多考生。
他们的智慧如清澈的流水一般鉴识英才,绝不会像刘蕡一样错失良才。
(主考官)仿佛追求的是校书郎的境界,彻夜勤奋读书,如同青藜灯(一种象征勤奋读书的灯)在午夜时分仍然燃烧着。
(考试)得到了贤士们的支持与贡献,就像是周朝廷里的诗人们写下的篇章一般,延续了《卷阿》这样的长篇大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科举考试的盛况与气氛。开篇“皇明重科选,奎宿方昭然”点明了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将它比作天上的奎宿开始闪耀,象征着选拔人才的光辉时刻。接着,“材薄愧秋闱,座重广文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谦虚自省,同时也对考场座位的重视,暗示了科举考试的庄严与隆重。“才华萃棘屋,冠佩皆时贤”描绘了考场内聚集了众多才华横溢的学子,他们的服饰庄重,体现了当时的风尚与社会地位。“主文宪节持,风彩照鹓联”则赞美了主持科举的官员公正严明,其形象如同鹓鸟般光彩照人,彰显了公平正义的光辉。“清识涧藻鉴,何有刘蕡捐”运用比喻手法,将主考官的见识比作清澈的山涧中生长的藻类,能够清晰地鉴别人才,同时提到刘蕡,可能是在暗喻主考官能像历史上公正的考官一样,不偏不倚,公正无私。“宛追校书向,午夜青藜燃”描绘了一幅夜晚读书的场景,仿佛追忆古代校书郎在深夜点燃青藜灯勤奋学习的情景,强调了科举考试不仅是对知识的考验,更是对毅力和决心的检验。最后,“得士贡周庭,诗继卷阿篇”表达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将会为国家贡献,他们的诗歌作品也将成为历史的篇章,传承下去。整首诗既是对科举制度的颂扬,也是对参与其中的学子们的美好祝愿。

猜您喜欢

清·爱新觉罗·弘历
金行宜肃爽,胡然云屡作。溽暑究已退,晚每殷霞脚。予意虑蒸霖,有碍南亩穫。嘉种近西成,秋阳望时暴。今朝喜薄雾,兆晴氛渐霩。卓午果朗然,清辉悬煜爚。金风忽飒沓,郢气已澄廓。公.....
读于忠悯杨椒山两公行录不觉拍案
明·张家玉
前有于兮后有杨,须眉男子两堂堂。全忠自古难全孝,何况家亡与国亡。
月夜泛小舟湖中三更乃归
宋·陆游
落日愁思把钓钩,南邻借得采菱舟。湖心月上明如昼,树杪风生冷逼秋。壮岁功名惭汗马,暮年心事许沙鸥。桐江一叶真奇策,莫为儿曹作滞留。
江馆秋思因成自勉
唐·李中
江边候馆幽,汀鸟暝烟收。客思虽悲月,诗魔又爱秋。声名都是幻,穷达未能忧。散逸怜渔父,波中漾小舟。
大司寇金公芙蓉溪诗
明·蒋山卿
丈人昔卧芙蓉溪,蓉溪宛在涪江西。一水萦纡带茅屋,千花烂漫明沙堤。清秋落景森萧爽,天远沧洲惬心赏。霏霞袅雾时明灭,白鸥翠鸟长来往。此时吾亦爱吾庐,隐几青山独著书。霄汉一朝通.....
自青原回访敏叔几不相遇
宋·姚镛
晓汲三泉洗砚回,要看奇石立苍苔。骑驴应为寻诗出,放鹤还知有客来。一井清寒宜茗饮,千林黄落独梅开。他时老圃如能学,只乞山中橘本栽。
鸡声
清·蔡见先
数遍铜壶漏半欹,嘐嘐底事报偏迟。闺人好梦三更勖,壮士雄心一剑知。秋草野桥霜印外,晓风茅店月斜时。老夫封事明朝急,听汝连番嘱侍儿。
隆中半榻图成感述(其六)
明·游朴
半榻山中閟白云,孤儿何处仰遗芬。蜀西几堕啼鹃泪,冀北空随市骏群。明志未能光往烈,鞠躬无术愧前闻。尘途扰扰成何事,日把生绡对落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