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书
舍
中
秋
有
感
泠
泠
山
上
月
,
今
夜
分
外
明
。
我
心
非
木
石
,
对
此
能
无
情
。
粤
匪
寇
吴
楚
,
于
兹
已
四
秋
。
生
灵
被
屠
戮
,
白
骨
堆
荒
洲
。
王
师
未
恢
复
,
骼
骴
谁
敢
收
。
寒
镜
悬
中
天
,
相
照
令
人
愁
。
写景抒情
秋节有感
怀古忧思
战争
山水
咏物怀乡
赏析
这首清代诗人万斛泉的《高峰书舍中秋有感》以月光为引,表达了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首句“泠泠山上月,今夜分外明”描绘了明亮的月光洒在寂静山头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接下来,“我心非木石,对此能无情”表达了诗人并非无动于衷,而是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有着深深的情感。“粤匪寇吴楚,于兹已四秋”点出当时的社会动荡,广东一带的叛乱持续已久,已经到了秋天,暗指战事绵延,百姓生活困苦。“生灵被屠戮,白骨堆荒洲”直接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惨剧,无辜生命被屠杀,尸骨遍野,景象凄凉。“王师未恢复,骼骴谁敢收”表达了对官军未能平定叛乱、收拾残局的失望,以及对无人敢清理战场的悲凉。最后,“寒镜悬中天,相照令人愁”以冷月比喻时局的严峻,照见了诗人和广大人民的愁苦与无奈。整首诗通过中秋月夜的景象,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猜您喜欢
题高邮何将军老山图
元末明初·杨维桢
何家将军多爱山,以小比老尤坚顽。青山面目元不老,将军却笑须眉斑。昆仑何时鳌背裂,将军气高嵩华绝。小夫移山良自愚,将军一怒天柱折。天山已定三飞髇,凯歌十二和归铙。残山剩水在.....
官军后还西涧草堂
明·马治
干戈一为用,十室九不完。东西南北人,坏屋敢求安。昨闻府兵下,徒跣入荆菅。一市人尽虚,衡门驻旌竿。还家动盈月,瓶粟久已殚。幸兹西涧西,草堂适平宽。竹林最无恙,秀色雨始干。石.....
过吕堰驿访王听夫先生祠
清·白恩佑
闻道王巡检,当年此效忠。骨沈流水碧,血染战袍红。势迫心愈奋,官卑气自雄。我来访祠宇,懔懔想英风。
刘荆州答
宋·严羽
皇汉失中德,四海横雕戈。惊尘暗九有,豺虎临长河。流人满川谷,积尸乱如麻。关洛既荡析,楚壤空嵯峨。谬当牧守寄,无以救时讹。竟贻百代诮,家世随蹉跎。安知千载下,夫子感慨多。人.....
三叠前韵(其六)
清·丘逢甲
河声岳色送征鞍,宫扇云移彩凤翰。载宝尚闻朝络绎,要盟谁念事艰难。双悬日月天如故,百战河山地本宽。留与四方哀痛诏,莱芜风雪话饥寒。
与国如兄宴水亭
明末清初·何巩道
月浮湖口未中天,莺已啼残柳又眠。客梦久抛流水外,诗情长在落花边。银屏低照临桥树,铁笛横吹隔浦船。唤得妖姬齐门酒,不知江上报烽烟。
寄和叔(其三)
宋·李正民
木落山高断旅魂,可堪云水隔烟村。分甘赖有东屯稻,托赠初无西瀼园。淮上纷纭鼙鼓震,海隅络绎羽书奔。何时却得同樽酒,弟劝兄酬笑语喧。
己亥春日感兴(其六)
清末近现代初·许南英
南船北马走风尘,剩此沙场未死身。劲草疾风知气节,寒花晴雪见精神。干戈满地无边将,波浪兼天有故人。遥忆延平祠宇下,古梅摇落不胜春!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