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哲理
人生哲理
忧世情感

译文

人生为何如此悬殊,有智慧的人常常能预见到未来。
愚蠢的人却看不到眼前的事情,只看重千年的长远。
如今你忽然埋怨上天不公、世道混乱,却没有看到圣贤的价值所在。

赏析

这首诗《上留田行》由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通过对比智者与愚者的视角,探讨了人生价值与社会道德的议题。首句“人生一何相悬”,感叹人生际遇的差异巨大,如同天壤之别。接着,“哲士常见未然”指出智者能够预见未来,洞察事物的本质。而“愚夫不睹目前”则揭示了普通人往往只关注眼前的事物,难以理解长远的意义。这种对比强调了智慧与见识的重要性。“所较以千年”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指出人们在评价事物时往往过于看重长期的影响,忽视了当下的价值。这种对时间尺度的考量,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最后,“今尔忽怨苍天非、世淆乱,谁贵圣贤”表达了对当前社会混乱状态的忧虑,并提出疑问:在这样的时代,谁才是真正的尊贵之人?这里的“圣贤”不仅指古代的圣人贤士,也暗含了对理想人格和社会道德的呼唤。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智愚、古今,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道德观念和理想社会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在评价事物时应兼顾长远与当下,同时呼吁社会重视道德与智慧的力量。

李攀龙

1426首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长于七言近体,但后人也批评他的诗歌为“瞎唐诗”。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猜您喜欢

寓言
宋·赵孟坚
诩诩言词巷陌儿,倾心反目易安危。可嗟香尽蝶犹恋,谁谓机萌鸥不知。寥落丹青秋后扇,纵横黑白局中棋。料应主意非疏贾,其奈难祛绛灌疑。
法乐辞(其一)
南北朝·王融
天长命自短,世促道悠悠。禅衢开远驾,爱海乱轻舟。累尘曾未极,心树岂能筹。情埃何用洗,正水有清流。
吾心四首寄姊丈郭春榆侍郎(其一)
清·王鸿兟
吾心有菩提,不披沙门缁。吾心有坎离,不饵商山芝。跂脚卧南楼,午梦寻皇羲。黄冠亦安适,白云聊自怡。冷笑个中人,逐鲍甘如饴。鹿卢与桔槔,各运机心机。王城岂蜀道,举足忧险巇。童.....
缘识(其九)
宋·赵炅
识重随缘喜,精心住处安。慈心常淡薄,人我定心难。
劝君
宋·徐积
劝君莫折杨柳枝,枝无根本任风吹。劝君莫爱水中萍,萍随流水何时停。莫爱春风山上草,才到秋风便吹了。更有篱边红槿花,朝来锦绣暮泥洼。不似茅庵水上家,碧芦门径白汀沙。两眼仅分鸥.....
偈颂十四首(其三)
宋·释印肃
若得桥行心亦行,莫教孤负见贫僧。不因通济何如此,暗室千年忽遇灯。
古渔父词十二首(其十)
宋·王铚
得即欢欣失即忧,死生轮转暗相雠。那知垂钓非真钓,只在丝纶不在钩。
达师
宋·刘敞
师虽支离流,于道乃全人。未尝事感豫,来者自欲亲。时时平是非,往往动精神。纵横及万事,慷慨惊四邻。乃知全一身,不必山野民。乃知忧当世,不必朝廷臣。语默两有适,动静皆可循。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