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禅意
内心独白

译文

认识到衣服中的珍宝,无明之醉自然清醒。
身体的每一部分或许会消散,但有一物永远灵动不息。
知晓境界并非实体,寻找明珠却没有固定形态。
领悟了即是佛的三身,迷茫时疑惑于万卷佛经。
存于心却非心可测度,入于耳也难以聆听。
无形无相先于天地,深邃源自幽远不明。
本质刚强非锻炼所致,原本清净无需澄清。
超越朝日持久停留,如晨星般晶莹剔透。
祥光流转永不熄灭,真我澄清混浊转清。
如镜照耀崆峒之静,劳苦中照亮法界。
粉碎凡尘功业不朽,超越圣果非满盈。
龙女虔诚心中奉献,蛇王开口自然吐露。
保护鹅人重获生命,黄雀之义显得轻微。
理解言语非依赖舌头,能言说非声音所成。
边际广阔无垠,三世如同虚空平等。
宣讲教义非为教条,闻名并不执着于名。
两边都不成立,中道无需践行。
看见月亮就别再看手指,回家不必再问路途。
认识心性岂能测度佛,何来更可成就之佛?

赏析

此诗语言精巧,意境深远,是一首禅宗诗歌,它通过对珠玉的比喻来表达禅定的修证过程和心灵的顿悟。开篇即以“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惺”揭示了对内在智慧的发现,"无明"指的是本无妄念的心地,而非常人所理解的迷茫状态。接着,“百骸俱溃散,一物镇长灵”表现出一切纷扰杂念都已消散,只留下一颗心如同镇住了永恒的精神。"知境浑非体,寻珠不定形"则暗示了对真理的探索不是外在寻找,而是内在的自我认知。中间部分,“悟即三身佛,迷疑万卷经”指出达到觉悟之时,即成就为三身佛,而未悟之前,无论读多少经典也是迷惑。"在心心岂测,居耳耳难听"则强调了禅定的智慧非口传心授,不可言说。下片以“罔像先天地,渊玄出杳冥”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本刚非锻鍊,元净莫澄停"则表明了禅定的本质是坚定不移,不需修饰和清洗。随后,“盘泊逾朝日,玲珑映晓星”用盘中的珠光映照晨星来比喻禅定的光辉。"瑞光流不灭,真澄浊还清"则强调了这种智慧之光永不消逝,即使在尘世纷扰中也能保持清明。接着,“鉴照崆峒寂,劳笼法界明”表达了通过禅定可以洞察一切,明白佛法的真谛。"剉凡功不灭,超圣果非盈"则意味着修行并非为了积累世间功德,而是为了超越世俗和圣者的境界。后面的“龙女心亲献,蛇王口自倾”可能是借用了佛教中龙女和蛇王的故事来表达对智慧的自然呈现。"护鹅人却活,黄雀义犹轻"则通过比喻强调了保护纯净心灵的重要性。接下来的“解语非关舌,能言不是声”和“绝边弥瀚漫,三际等空平”进一步阐述了禅定的智慧超越语言和空间的限制,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平等心。最后,“演教非为教,闻名不认名”表达了真理不在于口头的传授,而是在于内心的体悟。"二边俱不立,中道不须行"则指出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任何极端,而是中庸之道,不需刻意追求。结尾部分,“见月休看指,归家罢问程”通过比喻告诉我们当达到真理时,就无需再依赖外在的指导。"识心岂测佛,何佛更堪成"则意味着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本心,即是佛,无需再追求其他。总体来说,这首诗以珠玉为象征,通过对比和反复强调了禅定的核心理念:一切智慧来自内在的自我认知,不依赖于外部教导或实践。语言精炼,意境深邃,是一首高水平的禅诗。

天然

5首
姓氏里居。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