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
家
傲
听
说
西
方
无
量
乐
。
风
林
水
鸟
声
交
作
。
法
句
时
时
相
警
觉
。
贪
嗔
薄
。
能
教
有
学
成
无
学
。
不
染
六
尘
离
五
浊
。
如
蝉
蛇
去
无
明
壳
。
肯
受
涅
盘
生
死
缚
。
空
捞
摸
。
语
言
文
字
皆
糟
粕
。
禅意哲理
写鸟
文学情怀
颂德赞美
秋意节气
译文
听说西方有无尽的快乐。风声、林声、水声、鸟声交织在一起。
法句(佛法)时时刻刻提醒着我。心中的贪念和嗔怒被淡化,使得能够学有所成而又不被尘世所拘束。
不被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所染污,远离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就像蝉蜕壳、蛇脱皮一样,脱离无明之壳。
愿意接受涅槃(佛教中指生死轮回的终结)的束缚。然而这一切都是空幻的追求,语言文字都是过眼云烟,不值一提。
赏析
这首元末明初梵琦的《渔家傲》以简洁的词句描绘了一幅佛教禅境的画面。"听说西方无量乐"开篇,暗示了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和追求。"风林水鸟声交作"则通过自然界的和谐之声,映衬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法句时时相警觉"强调佛法的提醒作用,帮助修行者戒除贪嗔,提升智慧。"贪嗔薄"表达对世俗欲望的淡泊,"能教有学成无学"则揭示了佛法修行的境界,从有为到无为,从执着到解脱。"不染六尘离五浊"进一步阐述修行者的心灵纯净,超越世俗的纷扰。"如蝉蛇去无明壳"运用比喻,象征去除迷惑,达到觉悟。"肯受涅槃生死缚"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看破,"空捞摸"则批评对世俗名利的盲目追求,认为这些都是虚幻的。最后"语言文字皆糟粕"点出,真正的佛法不在形式,而在内心领悟。整首诗以禅宗的视角,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教修行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批判,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梵琦
123首
俗姓朱,小字昙曜。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为第一。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自号西斋老人。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