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
平
甫
弟
衢
州
道
中
浅
溪
受
日
光
烱
碎
,
野
林
参
天
阴
翳
长
。
幽
鸟
不
见
但
闻
语
,
小
梅
欲
空
犹
有
香
。
长
年
无
可
自
娱
戏
,
远
游
虽
好
更
悲
伤
。
安
得
冬
风
一
吹
汝
,
手
把
诗
书
来
我
旁
。
写景
咏物
抒情
怀旧情感
秋天的写景
对友人的思念
离别
远游
读书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现状的感慨。诗中“浅溪受日光烱碎,野林参天阴翳长”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幽静的山谷风光图。溪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而远处的树林则被薄雾笼罩,显得神秘而又悠长。“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两句,则通过听觉和嗅觉的细节描写,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界微小美好之感受。虽然看不见隐匿在树丛间的鸟儿,但依然能听到它们的啁啾声响,而即将凋零的小梅仍旧散发出淡雅的香气。“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表达了诗人长时间内心的寂寞和对远方旅行的复杂情感。尽管远行本应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但对于诗人来说,却更多地带来了离别之苦和孤独之感。最后,“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则是诗人对平甫弟衢州道中的期盼。诗人希望能在严寒的冬风中,得到亲人的消息,同时也渴望能够与远方的兄弟共同沉浸于诗书之中,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交流,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篇充满了乡愁和对亲人思念的情感抒发。
王安石
1765首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虎岩听竹
清·陈玉衡
虎岩名胜本天开,谁种琅玕引我来。为爱谈禅参玉版,却教送韵出花台。声疑风雨秋将半,梦到潇湘冷作回。惟有山僧饶雅趣,伴君洒落绝尘埃。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奉和过旧宅应制
隋末唐初·上官仪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
车过武胜关雪中购得兰数本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车行楚豫交,蜿蜒入山腹。矫首望雄关,势绝天地蹙。一脊界江河,向背异寒燠。雪峰袭云衣,漠漠烟生玉。涛凝叠嶂松,翠压一涧竹。峥嵘幻冰花,僵踣慨众木。野人市修兰,仓卒得一束。坚.....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其五)
南北朝·鲍照
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北园有细草,当昼正含霜。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抽琴为尔歌,弦断不成章。
闺人赠远五首(其四)
唐·王涯
啼莺绿树深,语燕雕梁晚。不省出门行,沙场知近远。
灞陵衰柳
明·王恭
昨夜微霜落灞桥,数行官柳正萧萧。听莺坐处空残叶,系马门前有旧条。色借青娥双晚黛,声随急吹度寒蜩。秦山送别那堪折,应把离情寄玉箫。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