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木
言
何
生
我
苍
苍
,
何
育
我
黄
黄
。
草
木
无
知
识
,
幸
君
同
三
光
。
始
自
受
姓
名
,
葳
蕤
立
衣
裳
。
山
河
既
分
丽
,
齐
首
乳
青
阳
。
甘
辛
各
有
荣
,
好
丑
不
相
防
。
常
忧
刀
斧
劫
,
窃
慕
仁
寿
乡
。
愿
天
雨
无
暴
,
怨
地
风
无
狂
。
雨
足
因
衰
惫
,
风
多
因
夭
伤
。
在
山
不
为
桂
,
徒
辱
君
高
冈
。
在
水
不
为
莲
,
徒
占
君
深
塘
。
勿
轻
培
塿
阜
,
或
有
奇
栋
梁
。
勿
轻
蒙
胧
泽
,
或
有
奇
馨
香
。
涓
毫
可
蔍
差
,
朝
菌
寿
为
长
。
拥
肿
若
无
取
,
大
椿
命
为
伤
。
婆
娑
不
材
生
,
苒
苒
向
秋
荒
。
幸
遭
薰
风
日
,
有
得
皆
簸
扬
。
所
愧
雨
露
恩
,
愿
效
幽
微
芳
。
希
君
频
采
择
,
勿
使
枯
雪
霜
。
咏物言志
草木赞颂
抒情哲理
写景寄情
译文
谁使我这般苍老,谁使我这般黄褐。
草木无知觉,幸好有你与日月星共照。
自从有了名字,我便盛装站立。
山河之美,如同首尾相连的青阳。
甘甜苦涩都有各自的荣耀,美丑之间无需防范。
常担忧刀斧之灾,私下向往仁爱长寿之地。
愿上天降雨无暴烈,地风不要疯狂。
雨水过多使我疲惫,风力过强使我凋零。
在山中不是为了做桂树,只因你的高山而蒙羞。
在水中不是为了做莲花,只占据你的深塘。
不要轻视低矮的土丘,或许隐藏着奇异的栋梁。
不要忽视朦胧的沼泽,可能有罕见的芬芳。
细微之处也有差别,短暂的生命也能长久。
即使臃肿不堪,也应珍惜如大椿般的生命。
虽不才而婆娑,渐渐接近秋日的荒凉。
有幸遇到和煦的日子,一切都能得到净化。
感激雨露的恩赐,愿以微小之力散发芳香。
希望你频繁挑选,别让我成为干枯的冰雪。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陈陶的作品,名为《草木言》。诗中通过草木之口,表达了对自然和谐与人类福祉的祝愿。“何生我苍苍,何育我黄黄。”开篇即以质朴的语言,描绘出草木的生长景象,它们在大自然中默默成长,没有知识也无所求,只是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茁壮成长。“草木无知识,幸君同三光。”这里的“三光”指的是日、月、星,即天地间最基本的自然光照。诗人通过草木之口,表达了对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接下来的几句:“始自受姓名,葳蕤立衣裳。山河既分丽,齐首乳青阳。”描述的是草木从有名字开始,就像人类一样穿上绿色的“衣裳”,在大自然中成长,山河间各自分布,头顶着碧蓝的天空。诗人又写道:“甘辛各有荣,好丑不相防。常忧刀斧劫,窃慕仁寿乡。”这里表达了草木对美丑、甘苦都能欣然接受,没有嫉妒之心,只担忧着人世间的刀兵和灾难,向往一个充满仁爱与长寿的理想之乡。“愿天雨无暴,怨地风无狂。雨足因衰惫,风多因夭伤。”诗人通过草木的口吻,表达了对自然力的敬畏和期望,希望天空不下猛烈的雨,大地不起狂乱的风,因为过量的雨水会让它们衰弱,过多的风会使它们受损。随后的几句:“在山不为桂,徒辱君高冈。在水不为莲,徒占君深塘。”表达的是草木即便身处高山或深水,也不会像桂树那样自命不凡,也不会像荷花般自诩清高,它们都很低调,只是简单地存在。“勿轻培塿阜,或有奇栋梁。勿轻蒙胧泽,或有奇馨香。”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小看那些看似平常的土堆或水面,可能隐藏着奇特的建筑结构或是芬芳的花香。“涓毫可蔍差,朝菌寿为长。拥肿若无取,大椿命为伤。”这里写的是草木虽然微小,但它们的生命力却很顽强,可以长久生存;而那些看似强壮的大树,却可能因为过于茂密而受损。“婆娑不材生,苒苒向秋荒。”最后几句表达了对自然界中草木凋零的感慨,它们在秋天到来时纷纷扬扬,似乎也在诉说着某种无奈和悲凉。“幸遭薰风日,有得皆簸扬。所愧雨露恩,愿效幽微芳。”诗人通过草木之口,表达了对那温柔的风和阳光的感激,因为它们让草木得以繁盛;同时也表达了对雨露恩泽的感激,并希望能像那些细微而不起眼的花朵一样,发出自己的芬芳。“希君频采择,勿使枯雪霜。”诗结尾处,诗人呼吁人们要常常去选择和品味这些自然中细小而美好的东西,不要让它们在寒冷的风霜中枯萎凋谢。这首诗通过草木的视角,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力的赞叹,以及对人类福祉的祝愿。它以简单质朴的语言,抒发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生活智慧的佳作。
陈陶
176首
陈陶[唐](约公元八四一年前后在世)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全唐诗作岭南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初前后在世。工诗,以平淡见称。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公元八五三年左右)避乱入洪州西山。咸通中,(公元八六六年左右)严撰节度江西,尝往山中,每谈辄竟日。尝遣妓建花往侍,陶笑而不答。莲花赋诗求去,有“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之句。临别,陶亦赋诗以送。相传他后来白日升天而去。(全唐诗作“大中时,游学长安。南唐升元中,隐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升元中距大中中几九十年。陶遣莲花妓事,在咸通中,赠诗已有“老去风情薄似云”句,那得至升元中还在?可知全唐诗不确)陶著有文录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人”。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猜您喜欢
玄珠歌(其三)
唐·张果
尘心不识体中天,空敬灵仪拟觅仙。自有玄珠不知处,何年归命入丹田。
病中偶成(其三)
明·韩日缵
镇日杜门卧,支离半榻间。生难辞老死,病亦得安閒。已觉世缘淡,宁嫌药力悭。疏棂看晚菊,憔悴意相关。
首尾吟(其三十)
宋·邵雍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对酒时。处世虽无一分善,行身误有四方知。大凡观物须生意,既若成章必见辞。诗者志之所之也,尧夫非是爱吟诗。
伏日区用孺太史招饮慈仁寺蟠松下同赋
明·张萱
赤日行高天,炎威一何赫。嗟彼执热人,争言手可炙。良朋有嘉招,坐我松下石。解带当微风,高枝挂巾帻。芳醴洽四坐,如灌甘露液。珍瓷啜新茗,泠然生两腋。瓜果次第陈,僧供饭香积。高.....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其三)
宋·释宗杲
拈起一枝华,风流出当家。若言付心法,天下事如麻。
褧斋
明·王称
黄中贵通理,至文斯黯然。如何表暴士,藻饰徒外鲜。斯人当自治,斋居日乾乾。褧衣服明训,白贲守圣言。岂无黼黻章,所恶非至玄。山辉玉蕴石,川媚珠藏渊。炳外会有时,弸中道弥宣。
论诗四章与张培基(其三)
清·姚燮
劙尔悦世容,断尔佞人舌。絷尔争竞心,投之向荒泬。毛颖虽良臣,棱棱有廉节。力至可造天,毋使役烦屑。吐蜃为气楼,丹黄极灵谲。冰夷避不居,龙女窅来媟。激籁不为蜩,何如抱枯孑?磨.....
兰舟诗送丘苏州南归
明·李东阳
幽兰出山泽,移植秋风时。清芬寡流媚,借问爱者谁。使君来南国,舟楫长相随。狂飙逐惊波,霜雪憔悴之。群芳竞岐路,颜色争纷迷。萧榛动盈把,此物弃如遗。爱惜复爱惜,洗根濯其泥。揽.....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